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城 李廌 〔宋代〕
岸走舟安稳,逍遥若步虚。 晴烟迷白鹭,春水见浮鱼。 桑树连坡种,人家夹水居。 年丰村舍好,稚子学诗书。
白话文翻译:
沿着河岸行走,船只安稳,感觉逍遥自在如同在虚空中漫步。 晴朗的烟雾中,白鹭迷失了方向,春水中可以看到浮游的鱼儿。 桑树连绵不断地种植在山坡上,人们居住在夹水的村落中。 丰收的年景使得村舍显得格外美好,孩子们在学习诗书。
注释:
- 岸走舟安稳:指沿着河岸行走,船只平稳。
- 逍遥若步虚:形容行走时感觉非常自在,如同在虚空中漫步。
- 晴烟迷白鹭:晴朗的烟雾使得白鹭迷失了方向。
- 春水见浮鱼:春天的水中可以看到浮游的鱼儿。
- 桑树连坡种:桑树连绵不断地种植在山坡上。
- 人家夹水居:人们居住在夹水的村落中。
- 年丰村舍好:丰收的年景使得村舍显得格外美好。
- 稚子学诗书:孩子们在学习诗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垂,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描写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出城所见到的田园景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游览或出城时,被眼前的田园风光所吸引,因而创作了这首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和丰收的喜悦,反映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图。首句“岸走舟安稳,逍遥若步虚”即展现了作者出城时的悠闲心情,舟行平稳,仿佛在虚空中漫步,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接下来的“晴烟迷白鹭,春水见浮鱼”进一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晴烟中的白鹭和春水中的浮鱼,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诗意。后两句“桑树连坡种,人家夹水居”和“年丰村舍好,稚子学诗书”则展现了乡村的丰收景象和文化的传承,村舍的美好和孩子们的学习,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岸走舟安稳,逍遥若步虚”:首句通过“岸走”和“舟安稳”描绘了作者出城时的情景,舟行平稳,心情逍遥,如同在虚空中漫步,表达了作者的悠闲心情。
- “晴烟迷白鹭,春水见浮鱼”:这两句通过“晴烟”、“白鹭”、“春水”和“浮鱼”等意象,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晴烟中的白鹭和春水中的浮鱼,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诗意。
- “桑树连坡种,人家夹水居”:这两句描绘了乡村的景象,桑树连绵种植在山坡上,人们居住在夹水的村落中,展现了乡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 “年丰村舍好,稚子学诗书”:最后两句展现了乡村的丰收景象和文化的传承,村舍的美好和孩子们的学习,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逍遥若步虚”中,将逍遥行走的感觉比作在虚空中漫步,形象生动。
- 拟人:“晴烟迷白鹭”中,将晴烟拟人化,使其具有迷惑白鹭的能力,增添了诗意。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岸走舟安稳”与“逍遥若步虚”,“晴烟迷白鹭”与“春水见浮鱼”,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追求。通过对乡村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丰收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晴烟、白鹭、春水、浮鱼、桑树、坡种、人家、水居、年丰、村舍、稚子、诗书。
- 详细解释:晴烟和白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春水和浮鱼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桑树和坡种展现了乡村的自然景观,人家和水居描绘了人文景观,年丰和村舍展现了丰收景象,稚子和诗书体现了文化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逍遥若步虚”形容了作者怎样的行走感觉? A. 沉重 B. 轻松 C. 快速 D. 缓慢
- “晴烟迷白鹭”中的“迷”字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吸引 B. 迷惑 C. 迷恋 D. 迷失
- 诗中提到的“稚子学诗书”体现了什么? A. 乡村的贫困 B. 文化的传承 C. 孩子们的顽皮 D. 村舍的破旧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田园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诗词对比:
- 李廌的《出城》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田园风光,但李廌的诗更注重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田园诗选》:收录了多位古代诗人的田园诗作,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