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故宅》

时间: 2025-01-19 18:13:35

十年高卧此东峰,出处无□衅已丛。

洛蜀党成疑误国,熙丰法敝竟缘公。

争墩已赋三山石,记里犹传九曜宫。

漫向春风寻旧泽,生平功过史书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年高卧此东峰,
出处无衅已丛。
洛蜀党成疑误国,
熙丰法敝竟缘公。
争墩已赋三山石,
记里犹传九曜宫。
漫向春风寻旧泽,
生平功过史书中。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东峰上,我已经高卧十年,
出入都没有纠纷和争执。
洛阳和蜀地的党派成了疑似误国的原因,
熙丰年间的法令败坏,最终都与您有关。
争吵中我已赋诗于三山的石头,
记忆中的九曜宫依然流传。
我漫步在春风中,寻找旧日的泽地,
您一生的功过都在史书里。

注释:

  • 高卧:长时间卧居,形容隐居生活。
  • 出处无衅:出入没有争执,形容生活安宁。
  • 洛蜀党:指的是洛阳和蜀地的政治派系。
  • 熙丰法:指清代的法令,因其不完善而导致社会动荡。
  • :古代指土堆或小山,诗中可能指代石头。
  • 九曜宫:古代传说中与星宿有关的宫殿,象征文化传承。
  • 旧泽:旧日的水泽,象征过去的美好时光。
  • 生平功过:一生的功绩与过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来泰,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因战乱等原因,诗人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李来泰以其诗词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来泰隐居东峰时期,表达了他对政治社会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诗中提及的“熙丰法”显示出他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而“生平功过”则体现了他对自己和他人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东峰隐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李来泰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开头的“十年高卧此东峰”,不仅揭示了他长时间的隐居生活,也反映出他对世事的淡泊与无奈。接下来的“出处无衅已丛”,则表达了他在隐居生活中寻求安宁的愿望。

诗中对“洛蜀党成疑误国”的提及,体现了李来泰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与忧虑,尤其是派系斗争对国家的影响。而“熙丰法敝竟缘公”则是对当时法治状况的批判,反映了对社会腐败的深切反思。

“争墩已赋三山石”意象的使用,让人联想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通过赋诗来表达自身情感与思考的方式。最后两句“漫向春风寻旧泽,生平功过史书中”则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反思,诗人似乎在春风中寻找往昔的痕迹,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而富有韵律,情感上深沉而细腻,展现了李来泰作为清代诗人的独特风采及其对历史、政治的敏感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高卧此东峰:诗人描述自己隐居在东峰的生活,已持续十年,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2. 出处无衅已丛:出入之间没有争执,暗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3. 洛蜀党成疑误国:提到洛阳和蜀地的政治派系,暗示政治斗争的复杂与对国家的危害。
  4. 熙丰法敝竟缘公:批判当时的法律制度腐败,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5. 争墩已赋三山石:诗人通过赋诗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展现自我价值。
  6. 记里犹传九曜宫:提及古代文化,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
  7. 漫向春风寻旧泽:在春风中漫步,寻找过去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怀旧情怀。
  8. 生平功过史书中:反思自己一生的功过,意识到历史对个人的评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高卧,突出诗人的安宁。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规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九曜宫象征文化传承,春风则象征希望与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政治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个人生平的审视。诗人通过隐居生活表达出对世事的无奈与淡泊,同时又充满了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峰:象征隐居与安静的生活。
  • 春风: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三山石:象征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以及诗人的自我表达。
  • 九曜宫:象征古代文化与历史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来泰的隐居生活持续了多少年?

    • A) 五年
    • B) 十年
    • C) 二十年
  2. “洛蜀党成疑误国”中的“洛蜀”主要指代哪个地区?

    • A) 南京
    • B) 洛阳和蜀地
    • C) 北京
  3. 诗中提及的“熙丰法”主要指代什么?

    • A) 自然法则
    • B) 清代的法律制度
    • C) 古代的法律

答案:

  1. B) 十年
  2. B) 洛阳和蜀地
  3. B) 清代的法律制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之情,但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
  • 杜甫《春望》:关注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情感上更为悲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来泰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