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狂歌击碎村醪》

时间: 2025-01-01 12:30:27

狂歌击碎村醪?。

欲舞还怜衫袖短。

身如溪上钓矶闲,心似道旁官堠懒。

山中有酒提壶劝。

好语多君堪鮓饭。

至今有句落人间,渭水西风黄叶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狂歌击碎村醪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狂歌击碎村醪。
欲舞还怜衫袖短。
身如溪上钓矶闲,
心似道旁官堠懒。
山中有酒提壶劝,
好语多君堪鮓饭。
至今有句落人间,
渭水西风黄叶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乡村饮酒作乐时的畅快心情。他用狂歌击碎了村里的酒,尽情舞动,虽然衣袖短小,却仍然心怀愉悦。他像溪边钓鱼的闲人,心态悠然自得;同时又像路边懒散的官吏,不拘小节。山中有人邀请他喝酒,交谈中言语轻松而愉快,仿佛能让人吃到美味的饭菜。至今还有一句话流传在世间,回想起那秋风萧瑟、黄叶满地的渭水边,心中满是感怀。

注释

  • 狂歌:放声高歌,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情绪。
  • 村醪:村里的酒,通常指乡间酿造的酒。
  • 衫袖短:衣袖短,形容衣服不够宽大,给人一种轻松随意的感觉。
  • 钓矶:溪边的钓鱼石,象征悠闲自在的生活。
  • 官堠:路旁的官府或简单的官吏住所,暗喻懒散和轻松的生活态度。
  • 山中有酒提壶劝:指在山中与友人共饮,传达一种友好的氛围。
  • 好语多君堪鮓饭:意指轻松愉快的交谈,使人感到饮食的美味。
  • 渭水西风黄叶满:渭水是古代著名的河流,黄叶满地象征秋天的景象,暗含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和将领。他一生历经南宋的风雨,创作了大量豪放激昂的词作,因其词风豪放、情感真挚而被后世广为传颂。

创作背景
《玉楼春·狂歌击碎村醪》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国家动荡、个人境遇艰辛之际,他通过描绘饮酒作乐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豪放的气魄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开篇“狂歌击碎村醪”,展现了诗人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个诗篇围绕着饮酒作乐的场景展开,既有对欢乐时光的珍惜,又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身如溪上钓矶闲,心似道旁官堠懒”,通过对比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态度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最后的“渭水西风黄叶满”则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画面,借景抒情,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思索与怀念。整首词在热烈的情感与淡淡的忧伤之间游走,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渴望自由洒脱的生活,又对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狂歌击碎村醪:放声高歌,酒杯在手,尽情享受乡间的醇酒,体现豪放不羁的个性。
  • 欲舞还怜衫袖短:想要舞动起来,但又怜惜衣袖短小,暗示对生活的无奈与自嘲。
  • 身如溪上钓矶闲:身体在溪边的钓鱼石上,表现出悠闲的状态。
  • 心似道旁官堠懒:内心像路旁的懒散官府,表露出一种懒散的情绪。
  • 山中有酒提壶劝:在山中有人邀请喝酒,传达出一种友好的气氛。
  • 好语多君堪鮓饭:轻松愉快的交谈,使人感到食物的美味。
  • 至今有句落人间:流传至今的名句,表达对时光的怀念。
  • 渭水西风黄叶满:渭水边秋天的情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昔日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身如溪上钓矶闲”将自己比作轻松自在的钓者,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酒”拟人化,表现其邀请的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饮酒作乐的主题,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呈现出一种洒脱与忧伤交织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乐、自由,代表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村醪:乡间酒,体现了乡土气息和简单生活的乐趣。
  • 黄叶:象征秋天,暗示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
  • 渭水:著名的河流,承载了诗人的记忆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狂歌”指的是什么?
    A. 高歌
    B. 低吟
    C. 哭泣
    答案:A

  2. “身如溪上钓矶闲”中“钓矶”指的是什么?
    A. 钓鱼的地方
    B. 岩石
    C. 河流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渭水”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生命的源泉
    B. 时间的流逝
    C. 友情的深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首词都展现了豪放的情感,但《青玉案》更偏向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宋词选》
  • 《辛弃疾词全集》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