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敲碎离愁》
时间: 2025-01-17 08:41: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敲碎离愁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敲碎了我的离愁,纱窗外的风摇动着翠竹。
人走之后,箫声断了,独自倚在楼上。
满眼都是无法忍受的三月暮色,抬头已感到千山已绿。
不妨试试寄来一封信,从头读起。
相思的字句,空空荡荡,何时才能满足?
泪水滴在罗裙上,泪珠盈满。
芳草不会迷失行人的路,垂杨却只让离人难忍目光。
最痛苦的,是在黄昏时分站尽阑干。
注释:
字词注释:
- 敲碎离愁: 形容打破心中的愁苦。
- 纱窗: 细密的窗户,透风而不透物。
- 吹箫声断: 吹箫的声音停止。
- 盈幅: 形容书信的内容满满的。
- 滴罗襟: 指泪水滴落在衣襟上。
- 垂杨: 垂柳,形容柔软的柳树。
典故解析:
- 三月暮: 三月末,春天即将过去,代表着离别的时刻。
- 千山绿: 表达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历史和现实结合,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满江红·敲碎离愁》创作于辛弃疾的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对离愁的感慨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敲碎离愁”开篇,立刻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窗外的翠竹与箫声的断绝,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词中的“满眼不堪三月暮”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春天的结束意味着离别,诗人抬头看到的“千山绿”,则是生命的希望与美丽,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深切的离愁。
在对相思的表达上,诗人提到“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寄信的渴望体现了对情感的执念与期待,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则流露出一种无尽的失落感。泪水滴落在衣襟上,形象地表达了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最后,诗人描绘黄昏时分的情景,孤独的站在阑干边,展现出一种无助的心境。整首词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离别的深切感悟,又有对生命希望的追求,体现了辛弃疾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爱国情怀的深沉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敲碎离愁: 表达对离别痛苦的强烈感受。
- 纱窗外风摇翠竹: 自然的景象与内心愁苦形成对比。
- 人去后吹箫声断: 描绘孤独的氛围。
- 满眼不堪三月暮: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举头已觉千山绿: 春天的希望与美景。
-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渴望沟通与情感的寄托。
-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 对相思的无尽思念。
-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形象地表达情感的深沉。
- 芳草不迷行客路: 自然景象与人心的迷失对比。
- 垂杨只碍离人目: 离别的痛苦与眼前的景象。
-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对孤独与无助的深刻描绘。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 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 如“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离愁的苦楚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充满了对生命与爱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辛弃疾的情感深邃与艺术才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愁: 代表情感的痛苦与思念。
- 翠竹: 象征生命与希望。
- 箫声: 代表孤独与思念。
- 三月暮: 生命的流逝与离别。
- 泪珠: 表示思念的深度与情感的浓烈。
- 阑干: 孤独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辛弃疾
C. 杜甫
D. 白居易 -
“滴罗襟点点”中“点点”指的是什么?
A. 雨点
B. 泪水
C. 星光
D. 花瓣 -
诗中提到“芳草不迷行客路”,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行人迷路了
B. 自然景象不影响人们的行走
C. 离别让人迷失方向
D. 行客走在芳草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 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辛弃疾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文学简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