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武昌先寄匡山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20: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至武昌先寄匡山 其二
作者: 王苏 〔清代〕
投老闲身一死生,
故人况有故乡情。
芙蓉不解留王迥,
鹦鹉何妨殉祢衡。
短棹萧凉邀月色,
新篇悲健杂江声。
旧游难访洪厓洞,
西望长嗟泪满缨。
白话文翻译:
在这年纪渐老的闲适生活中,生与死的意义似乎变得模糊,
而故人之间却更添了来自故乡的情感。
芙蓉花却不懂得如何留住王迥,
鹦鹉又何妨为祢衡而殉难呢?
短小的船桨轻摇,萧瑟的凉风邀请着月色,
新的诗篇中悲伤的情绪与江水的声响交织在一起。
旧时游玩的地方已难以再访洪厓洞,
向西望去只能长叹,泪水浸湿了衣缨。
注释:
- 投老:指年纪渐老,处于闲适状态。
- 殉:指跟随或追随,常用在殉情或殉难中,表现忠诚或悲伤。
- 芙蓉:即荷花,象征美丽、纯洁。
- 王迥:王逸的别名,诗中隐指对美好事物的不舍。
- 祢衡:古代名士,以忠诚和志节著称,常用作殉情的象征。
- 洪厓洞:历史著名的游玩之地,象征旧友旧游之地的难以重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苏,清代诗人,生于1711年,卒年不详。王苏曾任职于地方,喜好山水游历,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苏晚年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故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正值他人生的阶段,面对故乡的记忆与时光的流逝,内心充满了伤感与怀旧。
诗歌鉴赏:
《将至武昌先寄匡山 其二》是王苏的一首抒情诗,整首诗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深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与故人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通过“生与死”的思考引入,显示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而故乡情则成为了他情感的寄托。芙蓉与鹦鹉的意象作为对比,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忠诚的追求。接着描绘了秋夜的景象,短小的船桨轻摇着,月色下的江水声交织出伤感的旋律,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最后两句则是对旧游地的追忆,难以重访的遗憾和西望时的长叹,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王苏精湛的诗歌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投老闲身一死生:诗人感叹自己年纪渐长,处于闲适的生活中,对生死的思考变得模糊。
- 故人况有故乡情:提到与故人的情谊,强调故乡情感的深厚。
- 芙蓉不解留王迥:芙蓉花不懂得如何留住王迥,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无能为力。
- 鹦鹉何妨殉祢衡:鹦鹉是否可以为了忠诚而殉难,表达忠诚与情感的追求。
- 短棹萧凉邀月色:短小的船桨轻轻摇动,伴随着凉风与月色,渲染出清冷的氛围。
- 新篇悲健杂江声:新的诗篇中夹杂着悲伤的情绪与江水的声音,构成独特的音乐感。
- 旧游难访洪厓洞:难以重访的旧游之地,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惋惜。
- 西望长嗟泪满缨:向西望去,叹息连连,泪水浸湿了衣缨,表现出深沉的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芙蓉”、"鹦鹉"等意象比喻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忠诚。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花和鸟赋予情感,使其表现出人类的情感特征。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基调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代表着诗人对往昔美好回忆的留恋。
- 鹦鹉:象征忠诚与情感,代表对友谊的珍视。
- 短棹:代表诗人对生活的轻松态度,也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月色:象征孤独与思念,增添了整个诗歌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芙蓉”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忠诚
- C. 美好与纯洁
- D. 时间的流逝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怀念?
- A. 过去的生活
- B. 未来的理想
- C. 亲人
- D. 故乡与故人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愤怒
- C. 悲伤
- D. 无奈
答案:
- C
- D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诗词对比:
- 王苏《将至武昌先寄匡山 其二》与李白《月下独酌》均有对月色的描绘与孤独的感受,但王苏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李白则表现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在家庭情感中更具历史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王苏的怀旧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苏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 《王苏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