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峨峨双髻山,瀑布泻云间。
尘世自疑水,禅门长去关。
茯神松不异,藏宝石俱闲。
向此师清业,如何方可攀。
白话文翻译
巍峨的双髻山,瀑布从云间倾泻而下。
在尘世中,我对流水产生了怀疑,
而禅宗的门径却遥不可及。
松树与茯神(草药)并无两样,
藏宝的石头也是悠然闲适。
面对这位高僧的清净事业,
我该如何才能攀登上去呢?
注释
- 峨峨:形容山势高耸。
- 双髻山:指的是一座山,因其山形像双髻而得名。
- 瀑布泻云间:描写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似乎穿越云层。
- 尘世自疑水:在世俗生活中,对流动的水产生怀疑,暗指对世事的困惑。
- 禅门长去关:离开了禅宗的门径(关口),意味着无法进入禅的境界。
- 茯神:一种中药材,常与松树相提并论,象征清净。
- 藏宝石: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闲适。
- 师清业:指高僧的清净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深邃的哲理思考和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描写山水,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周朴游览双髻山时,受到山水的影响,联想到禅宗的清净与世俗的纷扰,表达了对高僧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对自身修行的迷茫。
诗歌鉴赏
《赠双峰山和尚》是周朴用以表达对佛教禅宗深刻思考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双髻山的雄伟与瀑布的壮观,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庄严的氛围。开篇的“峨峨双髻山,瀑布泻云间”,既表现出自然的壮丽,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思索。接着,诗人通过“尘世自疑水,禅门长去关”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怀疑以及对禅宗境界的渴望。此处的“长去关”不仅是对修行道路的感慨,也暗示着世俗与超脱之间的距离。后两联通过茯神和藏宝石的对比,揭示了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纷扰。诗末以“如何方可攀”收尾,反映出他对修行的困惑与追求,充满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归宿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峨峨双髻山,瀑布泻云间:描绘了双髻山的巍峨与瀑布的壮观,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自然气息。
- 尘世自疑水,禅门长去关:在世俗生活中,诗人对流动的水感到怀疑,禅宗的境界却遥不可及,表达了对生活的疑惑与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 茯神松不异,藏宝石俱闲:松树与茯神无异,象征内心的宁静与闲适,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 向此师清业,如何方可攀:面对高僧的清净事业,诗人感到无比渺小,表达了他对修行的困惑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峨峨双髻山,瀑布泻云间”,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如“尘世自疑水”将世俗的生活比作流水,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冲突。
- 象征:茯神、藏宝石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闲适,反映了诗人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世俗生活的矛盾,表现了对高僧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修行的困惑,揭示了唐代文人对哲学与宗教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髻山:象征高远,代表一种超然的境界。
- 瀑布:象征力量与美,代表自然的壮丽。
- 茯神:象征内心的宁静,代表精神的寄托。
- 藏宝石:象征隐秘的内涵,代表智慧与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茯神”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药材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花卉
- D. 一种山脉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 B. 对高僧生活的向往
- C. 对自然的描绘
- D.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A. 一种药材
- B. 对高僧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写了自然与心灵的关系,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杜甫的《登高》则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品评》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