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等真堪起太平,我侬久已厌承明。
扶犂只合勤农务,奋笔犹能作颂声。
白话文翻译:
你们真是能带来太平,我早已厌倦了承明(指明理的思想)。
耕作的事还是应当勤奋务农,尽管动笔仍能写出颂扬的诗篇。
注释:
- 公等:指代他人,可能是指两位使者。
- 真堪:确实能够。
- 太平:指的是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 我侬:我这个人。
- 承明:此处指的是承认明理的思想,可能影射当时的政治或社会理念。
- 扶犂:指的是耕作。
- 勤农务: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 奋笔:指的是写作。
典故解析:
“承明”可能是指“承明之治”,这是一个历史上强调明理治国的时期。诗中提到的“扶犂”,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的重要性和对平民生活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舒,号白云,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流畅,擅长写景抒情,尤其以绝句见长。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经历了战乱与动荡,作品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对政治的失望与对农耕的期望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次漕庾两使者绝句韵六首》通过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反思和对农耕生活的推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诗的开头“公等真堪起太平”直接向使者们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希望,预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依赖。而“我侬久已厌承明”则流露出诗人对当时统治者无能的失望,这种情感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强调了务农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务实的态度。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选择将农务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反映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农业的重视。同时,结尾“奋笔犹能作颂声”则展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尽管身处困境,仍希望通过文学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公等真堪起太平:你们确实能够让国家恢复太平。
- 我侬久已厌承明:我早已厌倦了明理的统治。
- 扶犂只合勤农务:耕作应当勤奋务农。
- 奋笔犹能作颂声:即使动笔写作,也能传达赞美之声。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扶犂”和“奋笔”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扶犂”比喻勤劳务农,强调农耕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农业和诗歌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 农务:象征着生计和安宁,强调了农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 诗歌:象征着文化和理想,反映出诗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公等”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两位使者
- C. 农民
- D. 统治者
-
“扶犂”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战争
- B. 农耕
- C. 诗歌
- D. 政治
-
诗人对“承明”的态度是?
- A. 支持
- B. 失望
- C. 无所谓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诗更强调个人对现实的反思与农耕的重视,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国之忧患与个人的苦闷。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现代诗词鉴赏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