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涪江石鱼》

时间: 2024-09-19 21:59:35

何年天匠巧磨砻,巨尾横梁了莫穷。

不是江鱼时隐见,要知田稼岁凶丰。

四灵效瑞非臣力,一水安行属帝功。

职课农桑表勤惰,信传三十六鳞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涪江石鱼
何宪 〔宋代〕
何年天匠巧磨砻,
巨尾横梁了莫穷。
不是江鱼时隐见,
要知田稼岁凶丰。
四灵效瑞非臣力,
一水安行属帝功。
职课农桑表勤惰,
信传三十六鳞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涪江边的石鱼,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与农业的思考。诗中提到,何时天工巧匠将石头雕刻成鱼,令其巨尾横亘在梁上,难以穷尽其形态。并非江中的鱼常常显现,要知道农田的丰收与凶年。四灵的瑞祥并非人力所能改变,一切水流的安宁都属于天帝的功德。农桑的职责在于表明勤劳与懒惰,而在这三十六条鱼鳞中,实在是有许多道理。

注释:

  • 天匠:指天上的工匠,形容自然的神奇。
  • 磨砻:指打磨、雕琢。
  • 巨尾横梁:形容石鱼的尾巴横亘在房梁上,形态巨大。
  • 田稼:指农田中的作物。
  • 四灵效瑞:四灵指的是龙、凤、龟、蛇等神兽,象征祥瑞。
  • 信传:信任和传递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宪,字子陶,号东海,宋代著名诗人,生于浙江,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农业社会,诗人通过石鱼的形象,寄托了对自然与农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

诗歌鉴赏:

《题涪江石鱼》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它通过描绘一条巨大的石鱼,反映了自然与农业之间的深刻关系。诗中,作者以“天匠”的巧手为引子,揭示了自然界的奇妙和人类的渺小,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同时,诗中提到的“田稼岁凶丰”,表现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揭示了自然因素对于农作物丰收的重要性。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四灵效瑞非臣力”,强调了人类的努力和自然的力量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切的安宁与丰收都离不开天帝的安排。最后提出“职课农桑表勤惰”,表明了在农业生产中,勤劳与懒惰的对比,暗示人们应当珍惜自然、勤于耕作,以求得丰收。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表达了对自然与农业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何年天匠巧磨砻” - 何年间,天上的工匠用巧妙的技艺雕刻。
    2. “巨尾横梁了莫穷” - 巨大的鱼尾横亘在梁上,形态巨大,令人难以穷尽。
    3. “不是江鱼时隐见” - 并非江中的鱼常常出现。
    4. “要知田稼岁凶丰” - 要知道农田的丰收与凶年。
    5. “四灵效瑞非臣力” - 四灵的祥瑞并非人类的力量。
    6. “一水安行属帝功” - 一切水流的安宁都归于天帝的功德。
    7. “职课农桑表勤惰” - 农业的职责在于表明勤劳与懒惰。
    8. “信传三十六鳞中” - 在这三十六条鱼鳞中,有许多道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鱼比作农田的象征,暗示丰收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具有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农业的关注,以及强调勤劳与懒惰之间的选择,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

意象分析:

  • 石鱼:象征着自然的奇妙与神秘,同时也隐喻着农业的丰收与凶年。
  • 四灵:代表着祥瑞,强调自然力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耕作: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勤劳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何宪的《题涪江石鱼》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战争
    • B. 自然与农业
    • C. 人物传记
  2. “四灵效瑞非臣力”中的“四灵”指的是什么?

    • A. 四季
    • B. 四种动物
    • C. 四种神兽
  3. 诗中提到的“职课农桑”主要强调了什么?

    • A. 科技发展
    • B. 勤劳与懒惰
    • C. 文化传承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达了思乡之情,而何宪的《题涪江石鱼》则通过石鱼的意象,反映了自然与农业的关系。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体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