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1-19 15:58:08

天上碧云凝薄暮,人间又近秋期。

轻衾小簟独眠时,暗蛩惊好梦,凉叶坠相思。

瞥见一钩新月影,夜分犹照罗帏。

金波如水漏声迟。

倾城消息杳,愁谱玉参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作者:史承豫 〔清代〕

天上碧云凝薄暮,人间又近秋期。
轻衾小簟独眠时,暗蛩惊好梦,凉叶坠相思。
瞥见一钩新月影,夜分犹照罗帏。
金波如水漏声迟。
倾城消息杳,愁谱玉参差。

白话文翻译:

天上的碧云在薄暮时分静静凝聚,人间又近了秋天。
在轻薄的被褥和小席上独自入睡,暗夜中的蝉鸣惊扰了我的美梦,凉飕飕的落叶让我思念的人更加难以忘怀。
忽然看到一弯新月的影子,夜深时依然照耀着罗帏。
金色的波光如水般缓缓流淌,漏声显得格外迟缓。
城中消息杳然无踪,愁绪交织成了玉石般的参差。

注释:

  • 碧云:指蓝天中的云彩,形容天空的清澈。
  • 薄暮:指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 轻衾小簟:指轻薄的被子和小席,形容睡眠的环境温馨而简朴。
  • 暗蛩:指暗中的蝉鸣,象征着夜晚的静谧。
  • 凉叶:指秋天落下的凉爽的树叶,象征思念的情感。
  • 一钩新月影:形容新月的微弱影子,象征着孤独的情感。
  • 金波如水:形容月光下的波光闪烁,富有诗意。
  • 倾城消息杳:指城中没有音信,表达一种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承豫(约1640年-约1710年),字子硕,号南山,清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临江仙》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稳定交替的时期,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诗人在描绘秋天的同时,融合了个人情感的思考和对过往的怀念。开篇以“天上碧云凝薄暮”引入,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而又略显凝重的氛围中,仿佛在描绘一个即将来临的秋季。诗人通过“轻衾小簟独眠时”展示了孤独的内心世界,暗示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接着,蝉声与落叶的意象交织,令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与思念的愁苦。这种孤独感在“倾城消息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期待。诗的结尾,金波与月影的描写,既是自然的美景,也是情感的寄托,让人感受到一种凄美而又温柔的情绪。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细腻而深刻,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对比,展示了秋天的美丽与孤独,使人感同身受。通过夜晚的宁静与思念的愁苦,诗人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情感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上碧云凝薄暮:描绘天边的碧云在暮色中凝聚,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2. 人间又近秋期:暗示人间的秋季即将来临,秋意正浓,预示着离别与思念的加深。
  3. 轻衾小簟独眠时:诗人孤独地在轻薄的被褥上入睡,反映出内心的孤寂。
  4. 暗蛩惊好梦:暗中的蝉鸣打扰了美梦,象征着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宁静对比。
  5. 凉叶坠相思:秋天的凉叶落下,传递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6. 瞥见一钩新月影:看到新月的影子,象征着孤独和期盼。
  7. 夜分犹照罗帏:夜深时月光依然照耀,突出一种孤独的美感。
  8. 金波如水漏声迟:描绘水波的声音缓慢,营造出静谧的夜晚。
  9. 倾城消息杳:城中音信全无,表达失落与孤独。
  10. 愁谱玉参差:愁绪交织,形容心中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波如水”,将波纹比作水,形象生动。
  • 拟人:如“暗蛩惊好梦”,赋予蝉鸣以人的情感,使诗句更具情感色彩。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于秋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孤独、思念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云:象征清新宁静的环境,暗含诗人的内心。
  • 秋期:象征离别与思念。
  • 轻衾小簟:呈现简单而温暖的生活状态。
  • 暗蛩:象征孤独与内心的烦恼。
  • 凉叶:象征思念与秋天的到来。
  • 新月影:象征孤独,也暗示希望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上碧云凝薄暮”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 A. 晴空万里
    • B. 碧云在傍晚时分凝聚
    • C. 暴风雨来临
  2. 诗人通过“倾城消息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与孤独
    • C. 喜悦
  3. “凉叶坠相思”中的“凉叶”象征着什么?

    • A. 秋天的到来
    • B. 夏天的离去
    • C. 春天的生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摹,而史承豫则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一种更加宽广的情感视野。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各有千秋,均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