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画雁 其二
作者:边维祺 〔清代〕
板桥一曲水通村,
岸阔沙平丝有痕。
我画雁鸿求粉本,
苇间老屋日开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一条曲折的板桥把水流引向村庄,岸边宽阔,沙地平坦,留下了细微的痕迹。我试图画出鸿雁的形象,以此作为绘画的基础,而在芦苇丛中的老屋,正好在阳光下打开了门。
注释
- 板桥:一种用木板搭建的桥,通常用于水边的交通。
- 水通村:指水流畅通,能够到达村庄,暗示出水路的便利。
- 岸阔沙平:形容岸边宽阔且沙地平坦。
- 丝有痕:指水面上的波纹,或是小动物在沙地上留下的痕迹。
- 我画雁鸿:指诗人想要画出大雁的形象。
- 粉本:指绘画的基础或蓝本。
- 苇间老屋:指芦苇丛中隐蔽的老房子。
- 日开门:形容阳光照耀下的老屋门开着,生机盎然。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板桥”、“雁鸿”等意象,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尤其是与乡村生活相关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边维祺(约1640-约1710),字鹏举,号青溪,清代诗人和画家,其作品常以描绘自然和田园风光见长,风格清新淡雅,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题画雁 其二》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诗人通过描绘乡村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一个清新宁静的乡村景象,诗人以“板桥”引入,设定了一个水乡的空间,表现出乡村的生活气息。诗中的“水通村”与“岸阔沙平”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人文的融合。诗人对“雁鸿”的描绘则不仅仅是对形象的追求,更是一种对自由和生命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苇间老屋日开门”,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老屋的门在阳光下敞开,给人一种温暖与生机的感觉,仿佛在邀请人们走进这个宁静的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乡村恬静美好的向往,令人心驰神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板桥一曲水通村:开篇即设景,描绘了桥与水的关系,暗示了村庄的宁静和自然环境。
- 岸阔沙平丝有痕:描写岸边的宽阔与沙地的平坦,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细节。
- 我画雁鸿求粉本:表达了诗人的创作动机,想要用大雁的形象作为创作的基础。
- 苇间老屋日开门:结尾处的老屋与阳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温暖的生活氛围,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喻为理想的生活状态,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对仗:如“岸阔沙平”,形成音韵的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板桥:象征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
- 水:象征生命和流动,代表着变化与希望。
- 雁鸿:象征自由与美好,代表诗人追求的艺术理想。
- 老屋:象征温暖和归属感,反映出人们对宁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板桥”主要用于什么?
- A. 交通
- B. 农耕
- C. 旅游
-
填空题:诗人“我画雁鸿求_____”,表示他想要找绘画的基础。
-
判断题:诗中“苇间老屋日开门”描绘的是一个阴暗的场景。(对/错)
答案
- A
- 粉本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山中杂诗》(王维):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边维祺的《题画雁》与王维的诗作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二者都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哲理思考,而边维祺则更注重于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边维祺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