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郊行雨》
出郭忽数里,雨余秋意偏。
远山青入雾,野水白平田。
鹭立斜阳去,牛依古树眠。
不辞泥泞极,即此是丰年。
白话文翻译:
离开城郭不远,忽然遇到细雨,秋天的气息愈加浓厚。远山在雾中显得青翠,田野间的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白鹭在斜阳下飞去,牛在古树旁安静地休息。尽管路途泥泞,但这就是丰收的好年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郭:指城墙外的地区。
- 偏:表示特别、更加。
- 青:青色,形容山的颜色。
- 雾: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 斜阳:指落日,夕阳。
- 不辞:不怕、不在乎。
- 泥泞:指路面泥泞不堪。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及农业生产的状态反映了宋代农村的生活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字子美,号白云,南宋时期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郊行雨》创作于作者一次郊游中,正值秋季,恰逢细雨,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郊行雨》描绘了秋雨后的乡村景色,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丰收的喜悦。诗的开头“出郭忽数里”便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游览氛围,带出了诗人游走于自然之间的惬意。接着“雨余秋意偏”,则通过细雨的描写,渲染了浓厚的秋季气息,令人感到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
远山的“青入雾”,将山的色彩与天气相结合,形成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而“野水白平田”则描绘了田野的丰饶,水面如镜,平坦而明亮,昭示着丰收的希望。接下来的“鹭立斜阳去”,通过白鹭的飞翔,增添了一种动态美,暗示着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谐和。
最后两句“不辞泥泞极,即此是丰年”,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接受与对丰收的珍视。即使路途泥泞,但这一切都是丰年带来的喜悦,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丰收的希望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郭忽数里:离开城郭不远,暗示了诗人的游览。
- 雨余秋意偏:细雨过后,秋天的气息愈加明显。
- 远山青入雾:远方的山色在雾中显得更加青翠。
- 野水白平田:田野间的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白光,描绘出丰收的景象。
- 鹭立斜阳去:白鹭在夕阳下飞走,增添了自然的动感。
- 牛依古树眠:牛在古树旁安静地休息,体现了农田的安宁。
- 不辞泥泞极:即使路面泥泞也不在乎,表现了一种乐观的态度。
- 即此是丰年:这样的景象正是丰收的好年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如“雨余秋意偏”。
- 拟人:如“牛依古树眠”,赋予动物以人的特征。
- 对仗:如“出郭忽数里,雨余秋意偏”,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雨后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向往,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山:象征着自然的巍峨与静谧。
- 野水:象征着丰饶与生命的源泉。
- 鹭:象征着自由与优雅。
- 牛:象征着勤劳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季
B. 秋季
C. 夏季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动物是什么? A. 鸭子
B. 鹭
C. 牛
D. 羊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愤怒
C. 喜悦
D. 焦虑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 《秋夕》 by 杜牧
诗词对比: 《山中问答》与《郊行雨》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山中问答》更强调山水的清幽与哲理思考,而《郊行雨》则更侧重于农村生活的丰收与活力,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意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潘牥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