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路
作者: 戴敦元 〔清代〕
天光尽处是平原,
目断寒榛望欲昏。
人语夕阳闻远渡,
马鸣春草识遥村。
白麟奇木终童对,
鵩鸟湘江贾傅魂。
长路关心自消遣,
独怜幽意向谁论。
白话文翻译:
天边的光亮尽头是广阔的平原,
目光所及的荒草在夕阳下显得黯淡。
远处传来人声,伴随着夕阳,听起来像是渡船的呼唤,
马的嘶鸣与春草相伴,认得那遥远的村庄。
白麟与奇木,终究是童年时的对话,
鵩鸟在湘江边,仿佛是贾谊的魂灵。
漫漫长路,心中自有消遣,
独自怜悯这幽幽的情思,向谁倾诉?
注释:
- 天光尽处:指光线消失的地方,意指夕阳西下。
- 平原:广阔的土地,象征开阔的视野。
- 寒榛:指寒冷的灌木,传达一种荒凉之感。
- 夕阳:傍晚的太阳,常常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感伤。
- 马鸣:马的嘶鸣声,常用来表达乡村的宁静。
- 白麟奇木:象征童年、纯真与幻想。
- 鵩鸟:一种鸟,象征孤独与哀愁。
- 贾傅魂: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代表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戴敦元,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特别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诗人可能在旅途中感受到孤独与思乡之情,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和故乡的思考。
诗歌鉴赏:
《长路》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思考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夕阳下的平原景象,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情感。开头“天光尽处是平原”便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透出一种无尽的渺小与寂寞。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以人与自然的对话作为线索,展现了人在广袤大地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在读到“人语夕阳闻远渡,马鸣春草识遥村”时,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更是听觉上的感受,仿佛能听到远处的呼唤与乡村的宁静。然而,这样的宁静却又和“长路关心自消遣”形成了对比,长路的孤独与幽意让人陷入沉思,似乎在问:这样的情感又该向谁倾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情感的迷惘,使人不仅感受到自然之美,更引发对人生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光尽处是平原:描绘了一个辽阔的平原,暗示着诗人所处的环境与内心的孤独。
- 目断寒榛望欲昏:目光所及的荒草在夕阳下显得黯淡,表达了诗人对景色的感受与内心的忧伤。
- 人语夕阳闻远渡:听到远处人声,似乎是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
- 马鸣春草识遥村:马的嘶鸣与春草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生活的细腻与温暖。
- 白麟奇木终童对:童年时的对话,象征着纯真的回忆。
- 鵩鸟湘江贾傅魂: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
- 长路关心自消遣:漫漫长路,心中自有消遣,体现了对生活的态度。
- 独怜幽意向谁论:表达了对情感的孤独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平原与孤独的心境相结合,突出情感的深邃。
- 拟人:人声、马鸣等描述,使自然与人类情感相互映衬。
- 对仗:如“白麟奇木”、“鵩鸟湘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感慨,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与情感的迷惘。
意象分析:
- 平原:象征宽广与无尽,反映思绪的广阔。
- 夕阳: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带有伤感的色彩。
- 寒榛:孤独与荒凉,强调内心的孤寂。
- 马鸣:乡村生活的安宁与温暖,形成对比。
- 白麟:童年与纯真,象征美好的回忆。
- 鵩鸟:孤独与忧伤,文化象征的深远。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的开头描绘的是哪个场景?
A. 山脉
B. 平原
C. 河流
D. 森林 -
“人语夕阳闻远渡”中的“远渡”指的是什么?
A. 渡船
B. 旅行
C. 渡过河流
D. 远方的人 -
诗中提到的“鵩鸟”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友谊
D. 富贵
-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诗词对比:
- 《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是描绘旅途中的感受,但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待,情感基调略显轻松。
- 《早发白帝城》:描绘了晨曦的轻快与旅途的美好,尽管也有对孤独的描写,却与《长路》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的意象分析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