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池上纳凉》

时间: 2024-12-29 17:08:50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池上纳凉 项鸿祚 〔清代〕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白话文翻译:

水天相映,清谈消夏,庭院静谧,人们避暑。蜡烛在风中摇曳,帘子不落,竹影映在半墙上,宛如画卷。醉后被人扶上桃木床,熟罗扇轻轻摇动,带来凉意。荷塘上瞬间经过一阵雨,明天早晨便能听到秋天的声音。

注释:

  • 水天清话:指在水边或天空下清谈,形容环境清幽。
  • 销夏:避暑。
  • 蜡炬:蜡烛。
  • 桃笙:桃木制成的床。
  • 熟罗扇子:用熟罗(一种细软的丝织品)制成的扇子。
  • 一霎:瞬间。
  • 秋声:秋天的声音,指秋意渐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鸿祚,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傍晚,诗人在池边纳凉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的宁静和即将到来的秋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夏日傍晚的宁静景象。诗人通过“水天清话”和“院静人销夏”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随后的“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进一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夏夜的静谧和美丽。结尾的“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则巧妙地预示了季节的转换,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哀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诗人选择在水边或天空下清谈,形容环境清幽,人们在庭院中避暑,享受宁静。
  •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蜡烛在风中摇曳,帘子不落,竹影映在半墙上,宛如画卷,形象生动。
  •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醉后被人扶上桃木床,熟罗扇轻轻摇动,带来凉意,描绘了舒适的夜晚。
  •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荷塘上瞬间经过一阵雨,明天早晨便能听到秋天的声音,预示了季节的转换。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影半墙如画”将竹影比作画卷,形象生动。
  • 拟人:“蜡炬风摇帘不下”赋予蜡烛和帘子以动态,增添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傍晚的宁静景象和即将到来的秋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以及对季节转换的淡淡哀愁。

意象分析:

  • 水天:清幽的环境。
  • 院静:宁静的氛围。
  • 蜡炬风摇:动态的夜晚景象。
  • 竹影半墙:静态的美丽画面。
  • 荷塘过雨:瞬间的自然变化。
  • 秋声:季节转换的预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天清话”指的是什么? A. 在水边清谈 B. 天空下的对话 C. 水边的清谈 D. 天空下的清谈 答案:C

  2. “蜡炬风摇帘不下”中的“蜡炬”指的是什么? A. 蜡烛 B. 灯笼 C. 火把 D. 灯塔 答案:A

  3. 诗中“一霎荷塘过雨”预示了什么? A. 夏天的结束 B. 秋天的到来 C. 雨后的清新 D. 荷塘的变化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万里的《小池》:同样描绘了夏日池边的宁静景象。
  • 杜甫的《夏夜叹》:表达了夏日夜晚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小池》与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都描绘了夏日池边的景象,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后者则融入了季节转换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选》:收录了项鸿祚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词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