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农二首》
时间: 2025-01-17 09:36: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劳农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江浙膏腴动渺然,
惟闽硗薄少平川。
可怜老子扶凋邑,
绝似吾民垦瘠田。
稍喜一犂翻宿雨,
聊为三爵礼高年。
太平主相调元气,
春在桑畦麦垅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浙地区的富饶与闽南地区的贫瘠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农民辛劳的同情以及对农田贫瘠的忧虑。诗人感慨老父亲在凋零的乡村中辛苦支撑,仿佛是他自己在耕作贫瘠的土地。尽管偶尔有一犁翻动过的雨水带来些许希望,然而农民们依旧在辛勤努力,渴望丰收。最终,诗人寄希望于太平的朝政能够恢复百姓的生机,春天的气息将会在桑树和麦田的边缘重新回归。
注释:
字词注释:
- 膏腴: 形容土地肥沃。
- 硗薄: 形容土地贫瘠。
- 扶凋邑: 指年老的父亲在衰败的乡村中支撑,表现出对老人的关怀。
- 垦瘠田: 意指开垦贫瘠的田地,表现出农民的辛勤。
典故解析:
- 三爵礼: 指古代对高年丰收的庆祝仪式,反映出对丰收的期待和重视。
- 太平主相: 指理想的统治者,能够调理国家的元气,恢复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友直,号知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豪放,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关注民生疾苦,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农民生活艰难,诗人通过描绘农民辛勤耕作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同情与关注,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劳农二首》是一首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江浙与闽南的土地状况,表现出诗人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开篇“江浙膏腴动渺然”,便点明了富饶的江南与贫瘠的闽南形成鲜明反差,勾勒出诗人对土地和农民生活的敏锐观察。接下来的“可怜老子扶凋邑”,则触发了诗人对父亲和乡土的深情怀念,表现出对家庭与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虽感到一丝喜悦,但这种喜悦是微弱而短暂的,反映出农民生活的不易与希望的渺茫。最后通过“太平主相调元气,春在桑畦麦垅边”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理想治国者的期待,渴望在安定的政治环境下,农民能够迎来丰收的春天。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关注与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充满了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浙膏腴动渺然 - 描述江浙的土地丰饶却似乎遥不可及。
- 惟闽硗薄少平川 - 强调闽南地区土地的贫瘠与少有的平坦。
- 可怜老子扶凋邑 - 诗人对年迈父亲在衰败乡村中支撑的同情。
- 绝似吾民垦瘠田 - 将父亲的辛劳与农民开垦贫瘠土地的艰辛相提并论。
- 稍喜一犁翻宿雨 - 一犁翻动的雨水让人略感欣慰。
- 聊为三爵礼高年 - 期待高年丰收的庆祝。
- 太平主相调元气 - 期待理想统治者能恢复国家的生机。
- 春在桑畦麦垅边 - 描绘了希望的春天将会来到农田边缘。
修辞手法:
- 对比: 将江浙的富饶与闽南的贫瘠进行对比,突出农民的艰辛。
- 拟人: 诗中通过“扶凋邑”赋予了乡村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对家庭和故乡的关怀。
- 象征: “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辛劳与贫困生活的同情,对理想政治的期待,以及对农村未来的美好愿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浙: 象征富饶的土地。
- 闽: 象征贫瘠的土地。
- 老子: 象征父亲和对家庭的责任。
- 春: 象征希望与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浙”地方以什么特征著称?
- A. 贫瘠
- B. 丰饶
- C. 干旱
- D. 寒冷
-
“可怜老子扶凋邑”中“老子”的意思是?
- A. 年轻人
- B. 父亲
- C. 朋友
- D. 乡民
-
诗中“太平主相”指的是什么?
- A. 农民
- B. 理想的统治者
- C. 诗人
- D. 老父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国家和民生。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描绘农民的艰辛与社会问题。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刘克庄在诗中均表现出对民生的关注,但杜甫的诗更具悲剧色彩,而刘克庄则在悲中带有希望,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