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剡客》

时间: 2025-01-19 21:35:07

两重江外片帆斜,数里林塘绕一家。

门掩右军馀水石,

路横诸谢旧烟霞。

扁舟几处逢溪雪,长笛何人怨柳花。

若到天台洞阳观,葛洪丹井在云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剡客
作者: 薛逢 〔唐代〕

两重江外片帆斜,
数里林塘绕一家。
门掩右军馀水石,
路横诸谢旧烟霞。
扁舟几处逢溪雪,
长笛何人怨柳花。
若到天台洞阳观,
葛洪丹井在云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两重山峦之间,江面上有几只小舟斜斜地停泊;数里之外,林荫和水塘环绕着一家人居住的地方。门口紧闭着,隐约能听到右军的水石声,路旁则是昔日谢家的烟霞景致。几处小舟上,偶尔可以见到溪水上飘落的雪花,长笛声中又有谁对柳花发出怨念呢?如果你要去天台山的洞阳观,葛洪的丹井就在云的边际。

注释:

  • 剡客:指从剡溪而来的客人,剡溪位于今浙江省。
  • 右军:指王羲之,字逸少,号右军,著名书法家,诗中提到的“水石”可能与他的《兰亭集序》有关。
  • 诸谢:指谢家,可能是指谢灵运,著名的山水诗人,与自然景观有关。
  • 葛洪:著名道士,以炼丹著称,诗中提到的丹井是指他的炼丹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薛逢,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主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常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送别友人之际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当时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倾向。

诗歌鉴赏:

《送剡客》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结合。全诗通过描绘江河、林塘、房舍等景象,构建出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画面。第一联“两重江外片帆斜”,用斜帆的意象,给人以远行的感觉,暗示着送别的主题。接下来的“数里林塘绕一家”,更是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诗中提到的“门掩右军馀水石”,则引入了王羲之的文化意象,暗示着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路旁的“旧烟霞”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增添了几分伤感。接下来的“扁舟几处逢溪雪,长笛何人怨柳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音乐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婉转而悠长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苦楚与对友人的思念。

最后的“若到天台洞阳观,葛洪丹井在云涯”,则是一种对未来的寄托和祝福,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蕴含了道教文化的影响。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重江外片帆斜:描绘江上远行的船只,给人一种动感和远行的意象。
  • 数里林塘绕一家:家在自然中的位置,体现了和谐的生活环境。
  • 门掩右军馀水石:王羲之的文化背景,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雅致。
  • 路横诸谢旧烟霞: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 扁舟几处逢溪雪:描绘了冬日的景象,带有静谧之美。
  • 长笛何人怨柳花: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对离别的细腻感受。
  • 若到天台洞阳观:对友人未来的祝福,蕴含希望。
  • 葛洪丹井在云涯:道教文化的象征,暗含隐逸的生活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人情,传达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添诗意。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象征流动与时间,代表着人生的旅途。
  • :象征离别与希望,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林塘:自然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长笛:音乐象征,传达情感的细腻与悠长。
  • 丹井:代表道教文化,象征隐逸与追求长生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右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王羲之
    B. 李白
    C. 杜甫

  2. 诗中“扁舟几处逢溪雪”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冬天

  3. “长笛何人怨柳花”中,长笛象征什么?
    A. 离别的悲伤
    B. 友人的欢声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之涣
  • 《江南春》 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送剡客》与王之涣的《送友人》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时的不同风格与意象运用。王之涣的诗更多地强调了离别时的豪情壮志,而薛逢的诗则细腻入微,充满了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友人的祝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