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
时间: 2024-12-29 17:3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人开府海南偏,
鹿耳秋潮画角悬。
雄镇自堪威绝徼,大臣自古制中权。
青冥片月鸡笼塞,白发孤藩马革年。
旧是武皇开辟地,此行急为策安边。
白话文翻译:
谁在偏远的海南开设官府?鹿耳山的秋潮如同画角高悬。雄伟的镇守让人感到这是绝对的威严,而大臣自古以来都掌握着权力。青空下的明月照耀着鸡笼一样的边塞,白发老者在马革上度过余年。这里本是武皇开疆拓土之地,如今我此行急需策划安定边境。
注释:
- 何人:指代不明的人,表示对开府者的疑问。
- 海南偏:偏远的海南,指地理位置较远的地方。
- 鹿耳秋潮:鹿耳山的秋天潮水涌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
- 雄镇:指雄伟的防守重镇。
- 威绝徼:威严超越边境,形容镇守的强大。
- 大臣自古制中权:大臣自古以来都掌握着国家权力。
- 青冥片月:青空下的明月。
- 鸡笼塞:边塞地带环境幽闭,形容孤独和寂寞。
- 白发孤藩:形容年老的孤独守边者。
- 马革年:指用马革制成的物品,象征征战的岁月。
- 武皇:指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伟大统治者。
- 安边:指安定边疆,保障国家安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承道,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词见长,风格多变,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政治时事。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边疆动荡之时,作者以个人的观察与感受,表达对国家安定与边疆问题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杂感》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诗中通过对海南官府的询问,揭示了地理的偏远和政治的无奈,暗示了当时边疆治理的艰难。接着,通过“鹿耳秋潮”描绘了一幅宁静却又略显萧瑟的自然画面,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比,给人以思考。雄镇的威严和大臣的权力交织在一起,体现出政治的复杂与权力的游戏。诗中提到的“青冥片月”与“白发孤藩”,则更深刻地反映了时间流逝与孤独感,象征着守边者的无奈与艰辛。最后提及武皇的开疆拓土,显示出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无情,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对边疆的安定,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和边疆的关切,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深思,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人开府海南偏:对权力中心的质疑,表现出对边远地区治理的无奈。
- 鹿耳秋潮画角悬: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孤独的秋意。
- 雄镇自堪威绝徼:强调雄镇的防守力量,暗示国家的安全。
- 大臣自古制中权:反映权力结构的复杂与不变。
- 青冥片月鸡笼塞:孤独的边塞生活,彰显了边疆的严酷。
- 白发孤藩马革年:岁月的流逝与守边者的辛劳。
- 旧是武皇开辟地:历史的回顾,表现出对伟大历史的敬意。
- 此行急为策安边:表达了诗人急切希望安定边疆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鹿耳秋潮”,以自然景象比拟政治环境。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白发孤藩”,象征边疆守卫者的孤独与责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治理的思考,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南:象征政治的边缘与无奈。
- 鹿耳秋潮: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忧虑。
- 雄镇:国家安全的象征。
- 白发孤藩:老去的守边者,象征责任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武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汉武帝
- B. 唐太宗
- C. 宋太祖
- D. 明太祖
-
“青冥片月鸡笼塞”中的“鸡笼”用来形容什么?
- A. 丰收的农村
- B. 孤独的边塞
- C. 繁华的城市
- D. 安静的山林
-
诗中谁在治理偏远的海南?
- A. 诗人
- B. 大臣
- C. 武皇
- D. 不明者
答案:
- A. 汉武帝
- B. 孤独的边塞
- D. 不明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戈戍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何承道的《杂感》与杜甫的《兵戈戍楼》同样表达了对边疆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更多的是对战乱的悲痛与无奈,而何承道则更侧重于边防的治理与历史的反思,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但情感基调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