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八 蛙》
时间: 2025-01-19 18:58: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其八 蛙
樊增祥 〔清代〕
唐十二陵,宋五六更,汝其司之。
笑坐井公孙,枉称尊大,食糜天子,苦问官私。
为告龙王,身今无尾,慎莫追寻蝌蚪时。
堪倾听,是池塘春草,梅雨萋迷。
两衙鼓吹如雷。合笑煞钟山孔稚圭。
看略具爪牙,在田为虎,并无冠帻,入水为鸡。
折足成蟾,无肠是蟹,也夺东方锦袄披。
何年月,化宋家杨戬,骤躐凰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唐朝的十二陵,宋朝的五六更,你来管理它们。
坐在井边的公孙子,夸称自己尊贵,吃着天子的糜食,苦苦问询官私的事情。
为了告知龙王,如今我已无尾,切莫追寻蝌蚪的时代。
听吧,这池塘的春草,梅雨时节的迷离景象。
两衙鼓声如雷,笑声响彻钟山的孔稚圭。
看那略具爪牙的生物,在田里像老虎,没有帽子,入水像只鸡。
折足成蟾,无肠是蟹,也夺得了东方的锦袄披。
何年何月,化为宋家杨戬,急速跃入凰池。
注释
- 汝其司之: “汝”指你,“其”是助词,“司之”意为管理、掌管。
- 笑坐井公孙: “井”字在这里可能指代一个地方或形象,“公孙”常指代古代的有名之士,暗指自视甚高。
- 食糜天子: “糜”指一种食物,合指以天子之食自居。
- 蝌蚪: 青蛙幼体,象征某种未成熟的状态。
- 春草、梅雨: 春天的草和梅雨季节,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折足成蟾: 可能指一种变形或转变,象征着某种经历。
- 杨戬: 典出《西游记》,是个有名的神话人物,象征着力量与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生于清代,著名诗人,善于用诗歌表达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丰富的想象与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的某个春天,背景可能是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那个时代,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歌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诗歌鉴赏
这首《沁园春 其八 蛙》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青蛙的灵动。从开头的历史对比,到中间对公孙的讽刺,诗人通过不同的视角表现出对现实的反思与对自然的赞美。诗中提到的“唐十二陵”和“宋五六更”,不仅是在时间上的对比,也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对过往的思索。
青蛙作为诗歌的主角,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变化。诗人在描绘青蛙的形态时,运用了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在田为虎,并无冠帻,入水为鸡”,生动地将青蛙的两面性表现出来,既有力量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这种对比不仅使读者感受到青蛙的生动形象,也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青蛙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在反映人们在社会与历史中的位置,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历史典故引出主题,表现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 第二联对井边公孙的描写,揭示出人的自负与现实的讽刺。
- 第三联通过对青蛙的告诫,暗示人应顺应时势,珍惜当下。
- 第四联通过春草与梅雨的描写,展现自然的美。
- 第五联则用鼓声来渲染气氛,表现出春天的热闹。
- 第六联用动物的比喻,展现了生存的艰难。
- 第七联则用蟾蜍与蟹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脆弱。
- 最后总结了对时间与变化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 青蛙在田间像老虎,入水如鸡,展现了其多面性。
- 拟人: 通过青蛙的行为赋予其人类的特征,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许多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在变幻无常的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蛙: 代表生命的轮回与变化,象征自然的生机。
- 春草: 象征新生与希望,传达春天的气息。
- 梅雨: 代表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滋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哪位?
- A. 李白
- B. 樊增祥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蝌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成熟
- B. 变形
- C. 脆弱
- D. 力量
-
诗中青蛙在田间比作什么动物?
- A. 狼
- B. 虎
- C. 鸡
- D. 龟
答案
- B. 樊增祥
- B. 变形
- B. 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与生命的感悟。
- 《登高》 by 杜甫: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变迁。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沁园春 其八 蛙》在主题上都有对自然的赞美,但前者更侧重于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而后者则通过青蛙反思社会现象。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对清代诗词的全面了解。
- 《古诗词鉴赏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