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

时间: 2024-09-19 22:03:37

雪霁草木动,春融烟景和。

嘉晨掩关坐,如此节物何。

同游得二子,晤对不在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霁草木动,春融烟景和。
嘉晨掩关坐,如此节物何。同游得二子,晤对不在多。

白话文翻译:

雪霁之后,草木开始复苏,春天的融化使得烟霞的景色变得和谐。美好的清晨,我静坐在关门之内,这样的节令和景物实在是太美好了。我与两位朋友同游,面对面坐在一起,聊得并不需要太多。

注释:

  • :指雨雪停止,天气变晴。
  • 草木动:草木复苏,春回大地。
  • 春融:春天的融化,意指春天的温暖气候。
  • 嘉晨:美好的早晨。
  • 掩关坐:关门后静坐,表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节物:节令与景物,指自然的变化和时令的特征。
  • 同游:一起游玩,表示友人间的互动。

典故解析:

“嘉晨”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形容美好、温暖的早晨,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中提到的“二子”可能指诗人身边的朋友,这种亲密的友谊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相映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丙寅年春,诗人正值壮年,正是对自然与友谊感悟最深的时期。此时,黄庭坚或许身处于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受自然景色和友人陪伴的启发,写下了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时光的珍惜。开头两句的“雪霁草木动,春融烟景和”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和谐美。诗人用“雪霁”来引入春天的主题,突显了春天的到来带来的新生与希望。

接下来的“嘉晨掩关坐”,则将读者带入一个闲适的场景,诗人坐于关门之内,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淡泊与超然的态度,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理想。

最后两句“同游得二子,晤对不在多”,则把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诗人虽然与友人相聚,但交谈并不需要太多,似乎在表达一种心灵深处的默契与理解。这种情感的深邃与自然的美好交织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恬淡与温馨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霁草木动:雪停后,草木复苏,象征春的来临。
  • 春融烟景和:春天的温暖融化了寒冷的景象,带来了和谐美好的自然状态。
  • 嘉晨掩关坐:在美好的清晨,诗人关上门静坐,享受这份宁静。
  • 如此节物何:如此美好的时节与景物,令人陶醉。
  • 同游得二子:与两位朋友一同游玩,分享此刻的美好。
  • 晤对不在多:面对面坐着,不需要多言,心意相通。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雪霁”与“春融”形成对比,增强了节令的变化感。
  • 意象:通过“雪”和“草木”表现季节的更替,丰富了诗的意境。
  • 比喻:用“嘉晨”比喻美好的时光,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友谊的珍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寒冷、冬天的结束。
  • 草木:象征生命的复苏与春天的到来。
  • :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省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雪霁草木动”中的“霁”是什么意思?

    • A. 暴风雨
    • B. 停止
    • C. 融化
    • D. 增长
  2. 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伤感
    • B. 喜悦与宁静
    • C. 愤怒
    • D. 无奈
  3. 诗中提到的“二子”指的是什么?

    • A. 两株树
    • B. 两位朋友
    • C. 两只鸟
    • D. 两条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黄庭坚的这首诗更加注重自然与友谊的和谐,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忧虑。两者在表达情感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