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析木带天津,会星随去人。
扬旍逾绝漠,负弩候前尘。
出塞风霜苦,归涂杨柳春。
会书专对美,烨烨满秋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从北方出征,经历了艰苦的旅程,最终又回归故乡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了出征的壮丽场面,描绘了木头做的船在长长的河流上漂流,随着星星的移动而行。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出征者在荒凉的沙漠中扬起大旗,背负着弓箭,期待着历史的回响。随后,诗人提到出塞时经历的风霜苦痛和归来时春天的温暖,最后以会面时书信的美好和秋天竹子上的光辉收尾。
注释:
- 析木:用木材制作的船。
- 天津:指河流,或特指某一段大河。
- 扬旍:扬起的旗帜。
- 绝漠:极为荒凉的沙漠。
- 负弩:背负弓箭。
- 前尘:过去的事情。
- 归涂:归来的路途。
- 杨柳春:春天时的杨柳,象征生机。
- 会书:相聚时的书信。
- 烨烨:光辉灿烂的样子。
- 秋筠:秋天的竹子,象征高洁和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资治通鉴》,在历史和文学上都有卓越贡献。司马光的诗词风格多以清新简练著称,注重表达深刻的情感与思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出征与归来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出征与归来的情景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英雄壮志与归乡情怀的深刻思考。开篇用“析木带天津”,将读者带入宽广的水域,表现出征的气势;而“会星随去人”则暗示出征者在广袤星空下的孤独与渺小,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接下来的“扬旍逾绝漠”不仅描绘了出征的场景,更传达出一种英雄豪情,展现了征人的决心和勇气。
在描绘风霜苦与春回大地的对比中,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感受到征途的艰辛与归来的温暖,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对故乡的深情。最后,“烨烨满秋筠”则不仅是对重聚时光的美好期待,也是对未来的光辉展望,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析木带天津:用木材制成的船在长河上航行,形象地展现出出征的情景。
- 会星随去人:随着星辰的移动而行,突显出征人孤独的心境。
- 扬旍逾绝漠:在辽阔的沙漠中,扬起大旗,表现出壮志凌云的气概。
- 负弩候前尘:背负弓箭,期待历史的回响,传达出对昔日辉煌的怀念。
- 出塞风霜苦:形象地描绘出征途中的艰辛与困苦。
- 归涂杨柳春:归来的路途上,春天的杨柳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会书专对美:重聚时的书信传达着美好的情感与思念。
- 烨烨满秋筠:秋天竹子上的光辉象征着美好而充实的人生。
修辞手法:全诗采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致的描写,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出征与归来的描写,探讨了人生旅途的艰辛与归属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木船:象征着出征的勇气和征途的艰辛。
- 星辰:象征着孤独与征途的漫长。
- 旌旗:象征着荣耀与壮志。
- 弓箭:象征着战斗与历史的痕迹。
- 杨柳:春天的生机,象征着希望与归属。
- 秋筠: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析木带天津”中的“析木”指的是什么?
- A) 木材
- B) 一种树
- C) 用木材做的船
- D) 河流
-
诗中提到“归涂杨柳春”中“杨柳”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夏天的炎热
- D) 秋天的凋零
-
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赞美战争
- B) 归属与希望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司马光的《依前韵奉送才元和甫使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通过景象描绘表达了壮志与归属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征途的艰辛和归来的希望,而后者则更加强调了视野的开阔和人生的壮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