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墙下蓬蒿地,儿童课剪除。
蔓莴随分种,杞菊未须锄。
河水传烽火,交州报捷书。
无能落闲处,惭愧饱春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墙下杂草丛生的地方,儿童在这里忙着剪除杂草。蔓生的莴苣随意种植,而杞菊则无需锄除。河水传来战火的消息,交州传来捷报。身处这种环境,我感到无处消遣,心中惭愧于丰盛的春蔬。
注释
- 蓬蒿:一种杂草,生长在墙角地带。
- 儿童课剪除:儿童在此地学习剪除杂草的技艺。
- 蔓莴:一种蔬菜,蔓生,随意种植。
- 杞菊:指杞树和菊花,通常不需要锄除。
- 河水传烽火:河水流动中传递着战事的消息。
- 交州报捷书:交州是地名,捷书是胜利的消息。
- 无能落闲处:无处消遣,感到无聊。
- 惭愧饱春蔬:因为有丰盛的春蔬而感到羞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号“涧田”,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书法名声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仍,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动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开篇通过“墙下蓬蒿地”引入,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生机与杂乱,儿童的剪除杂草行为则象征着对生活的认知和劳动的参与。接着,诗人提到“蔓莴随分种,杞菊未须锄”,表达了对自由生长的珍视,隐喻人生中的自我选择与放任。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河水传烽火,交州报捷书”,则将个人生活与国家大事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外界动荡的敏感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无能落闲处,惭愧饱春蔬”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惭愧,似乎在反思自己在国家动荡中的无能为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丰盈生活的不安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墙下蓬蒿地:墙角生长的杂草,暗示了环境的荒凉。
- 儿童课剪除:儿童在学习,表现出生活的希望。
- 蔓莴随分种:生长自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 杞菊未须锄:自然的生长不需人为干预。
- 河水传烽火:外界的动荡通过自然传递。
- 交州报捷书:胜利的消息引发对国家的关注。
- 无能落闲处:内心的无奈与焦虑。
- 惭愧饱春蔬:对丰盛生活的歉疚与反思。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儿童的纯真与战争的残酷)、象征(春蔬象征生活的富足)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个人在社会动荡背景下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意象分析
- 蓬蒿:象征生活中的杂乱与无序。
- 儿童:代表希望与未来。
- 莴苣与杞菊:象征自然的自由与生命的顽强。
- 烽火:代表战乱与不安。
- 春蔬:象征丰盈的生活与内心的惭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墙下蓬蒿地”中“蓬蒿”指的是: a) 一种花卉
b) 一种杂草
c) 一种蔬菜
d) 一种树木 -
诗中提到的“交州报捷书”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 a) 国家和平
b) 战争胜利
c) 生活安逸
d) 自然现象
答案:
- b) 一种杂草
- b) 战争胜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呻吟斋睡起五首》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但黄庭坚更侧重于个人感受的细腻描写,而苏轼则展现了更为宏观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