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4:51:24

湖外游曾漫,荒馀好在么。

山应依样瘦,民岂似田多。

不是无风物,其如费拊摩。

人言补外乐,且道定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 其二
作者: 杨万里

湖外游曾漫,荒馀好在么。
山应依样瘦,民岂似田多。
不是无风物,其如费拊摩。
人言补外乐,且道定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丁子章即将启程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湖外的游玩曾经是那样的悠闲,荒野之地的美好似乎在哪里呢?山依然显得瘦削,百姓的田地又怎会多得起来?并不是没有风景,只是如同费尽心思的抚摩一样难得。人们说要享受外面的乐趣,但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呢?

注释

  • 湖外:指湖泊以外的地方。
  • 游曾漫:曾经悠闲的游玩。
  • 荒馀:荒凉的地方。
  • 山应依样瘦:山的样子大概也很瘦削。
  • 民岂似田多:百姓的田地怎么会多呢?
  • 无风物:没有风景的地方。
  • 费拊摩:费尽心思的抚摩。
  • 补外乐:享受外面的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晚号阮亭,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

创作背景

《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是杨万里为友人丁子章送行所作。此时,丁子章将前往湖南负责漕运,而诗人则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即将离去的感伤与对生活的思考。开头以“湖外游曾漫”引入,表现出一份曾经的闲适与惬意,但随即转入对现实的反思,山的瘦削和田地的稀少,似乎暗示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诗中提到“不是无风物”,让人感受到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找到乐趣。然而“其如费拊摩”则传达出追求乐趣的艰难与无奈。最后一句“人言补外乐,且道定如何”则引发了对幸福与乐趣的深思,质疑了“外乐”是否真正能带来快乐。

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体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使得这首送别诗不仅具有情感深度,更具哲学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湖外游曾漫:描绘曾经在湖外的悠闲游玩,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荒馀好在么:质疑在荒凉的环境中,是否还有美好的事物存在。
  3. 山应依样瘦:山的模样大概是瘦削的,象征着自然的艰难。
  4. 民岂似田多:百姓的生活艰难,田地稀少,反映社会现实。
  5. 不是无风物:并非没有风景,暗示生活中的乐趣。
  6. 其如费拊摩:比喻追求乐趣的艰辛。
  7. 人言补外乐:他人所说的外部乐趣,是否真的能满足内心。
  8. 且道定如何:质疑这种乐趣的可行性与真实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费拊摩”比喻追求乐趣的艰难。
  • 对仗:如“游曾漫”与“荒馀好”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惋惜,同时也对人生的艰辛与乐趣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宁静与悠闲的生活。
  • :代表自然的艰辛与贫瘠。
  • 荒馀:暗示生活的困境与挑战。
  • 乐趣:引发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湖外游曾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轻松愉快
    • B. 失落与惋惜
    • C. 充满希望
  3. “民岂似田多”意在表达什么?

    • A. 田地富饶
    • B. 生活贫困
    • C. 自然美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万里的《送丁子章将漕湖南三首 其二》与李白的《送友人》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之情,但李白的风格更加豪放,而杨万里的诗则更显细腻和沉思,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