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石山》

时间: 2025-01-17 10:15:48

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

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

便恐禾生耳,宁论容断魂。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
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
便恐禾生耳,宁论容断魂。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

白话文翻译:

天亮了,愁绪依然聚集,寒云又在空中盘旋。
不知道今天一定会下雨吗?我正坐在这里,享受昨夜的温暖。
只怕禾苗受到影响,宁可不去谈论那断肠之事。
山中更是要深入,听说有个早梅开花的村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明发:天亮。
  • 愁:忧愁、烦恼。
  • 仍:依然。
  • 作屯:聚集、堆积。
  • 悬知:悬念,知道。
  • 定雨:一定下雨。
  • 暄:温暖、暖和。
  • 便恐:只怕、恐怕。
  • 禾:指禾苗、庄稼。
  • 容断魂:谈论心碎之事。
  • 山深:山中更深处。
  • 早梅村:开早梅花的村庄。

典故解析: “早梅村”可能指代的是一种春天早开的梅花,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在古代文学中,梅花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清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重视生活体验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敏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忧虑和对农业的关心。

诗歌鉴赏:

《明发石山》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感的诗。诗人在清晨时分,面对寒霜和阴云,心中愁绪依然沉重。开篇的“明发愁仍集”直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寒云又作屯”,不仅描绘了天气的阴沉,还暗示着诗人对未来天气的忧虑,尤其是对农作物的担心。

“悬知今定雨”一句,突显了诗人的不确定与期盼,希望天公作美,带来春雨。而“正坐夜来暄”则带有一种对过往温暖的怀念,正是在这种温暖的对比中,愁苦显得更为深重。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开始反思禾苗的生长,心中对自然的关切与人世情感交织。最后两句“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则将诗人向往春天的情感升华,早梅的芬芳仿佛在召唤着他,带来一丝温暖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既有对现实的忧虑,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发愁仍集”:清晨来临,忧愁依旧在心中聚集。
  2. “寒云又作屯”:寒云在空中聚集,预示着可能的雨天。
  3. “悬知今定雨”:不知道今天是否会下雨。
  4. “正坐夜来暄”:正坐在这里,感受着昨夜的温暖。
  5. “便恐禾生耳”:只怕禾苗会受到影响。
  6. “宁论容断魂”:宁可不去谈论那令人心碎的事情。
  7. “山深更须入”:山里更深的地方更需深入。
  8. “闻有早梅村”:听说有一个早梅盛开的村庄。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和对仗的手法,如“寒云又作屯”通过意象对比,传达出寒冷与愁苦的情感。此外,“山深更须入”通过呼唤深入自然,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寻求希望的情感基调。尤其是通过对天气变化和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农民对庄稼的关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云:象征着忧愁与不安。
  • :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生计。
  • 早梅: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发愁仍集”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开心
    • B. 忧愁
    • C. 兴奋
  2. “寒云又作屯”中的“屯”字是什么意思?

    • A. 离开
    • B. 聚集
    • C. 下降
  3. 诗中提到的“早梅村”象征着什么?

    • A. 冬天
    • B. 希望
    • C. 绝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明发石山》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前者更注重生活的忧虑与希望,后者则更显洒脱与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 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帮助理解当时的文学风格。
  2. 《杨万里诗词研究》 - 深入分析杨万里生平及其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