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寺亭二首》

时间: 2025-01-17 09:33:47

一亭开浩荡,千载纳幽閒。

日色射丹巘,秋姿凝翠鬟。

人家屏上见,鹭点镜中还。

冷宦惊人眼,无妨饱看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时行的《天华寺亭二首》

一亭开浩荡,千载纳幽閒。
日色射丹巘,秋姿凝翠鬟。
人家屏上见,鹭点镜中还。
冷宦惊人眼,无妨饱看山。

白话文翻译:

这座亭子开阔而壮丽,千年来都承载着幽静的闲适。
阳光洒在红色的山峰上,秋天的美景如同凝固的翠色发髻。
在屏风上可以看到村庄,白鹭在镜子中轻轻点缀。
清冷的官场让人惊讶,但无妨尽情欣赏这山水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浩荡:形容气势雄伟、广阔。
  • 幽閒:指安静而闲适的环境。
  • 丹巘:红色的山峰。
  • 秋姿:秋天的景色或姿态。
  • 凝翠鬟:形容秋天的美景如同凝固的翠色发髻。
  • 屏上见:指在屏风上看到的景象。
  • 鹭点:指白鹭在水面上的点缀。
  • 冷宦:指清冷的官场,或身处官场的孤独感。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冷宦”一词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感慨,暗示了诗人或许曾经历过官场的冷漠与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字子昌,号汝德,宋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意境幽深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天华寺亭二首》是冯时行在游览天华寺亭时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亭子的壮丽景色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他对官场冷漠的感慨,渴望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天华寺亭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一亭开浩荡,千载纳幽閒”,开篇即以壮丽的景象引入,表现出亭子的气势与悠闲的氛围,给人以宽广的感受。“日色射丹巘,秋姿凝翠鬟”,色彩的运用生动而富有层次感,既有阳光的温暖,也有秋天的清冷,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后面的“人家屏上见,鹭点镜中还”,则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最后一句“冷宦惊人眼,无妨饱看山”,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山水的依恋,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哲思,形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亭开浩荡:亭子宏伟开阔,给人以宽广的视觉感受。
  • 千载纳幽閒:亭子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静谧的氛围。
  • 日色射丹巘:阳光照射在红色山峰上,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光影效果。
  • 秋姿凝翠鬟:秋天的美丽景色如同凝固的发髻,形象且富有诗意。
  • 人家屏上见:通过屏风可以看到人家的情景,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鹭点镜中还:白鹭在水面上点缀,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 冷宦惊人眼:对官场的冷漠产生惊讶,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
  • 无妨饱看山:即使官场冷清,依然可以尽情欣赏美丽的山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秋姿凝翠鬟”比喻秋天的美丽,生动形象。
  • 对仗:如“日色射丹巘,秋姿凝翠鬟”,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意象:亭子、山水、白鹭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官场冷漠的反思,体现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诗人渴望逃离纷扰、回归自然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子:象征着闲适与宁静,寄托了诗人的心灵归宿。
  • 山水:代表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寄托。
  • 白鹭:象征纯洁与自由,映衬出自然的生机。
  • 冷宦:暗示官场的孤独与冷漠,反映了诗人的无奈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浩荡”一词的意思是?
    A. 狭小
    B. 宏伟
    C. 混乱
    答案:B

  2. “冷宦”指的是什么?
    A. 官场生活的冷漠
    B. 寒冷的天气
    C. 暖和的家庭
    答案:A

  3. 诗中的“鹭点镜中还”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村庄的热闹
    B. 自然的宁静
    C. 官场的冷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了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但冯时行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对官场的反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冯时行诗文研究》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天华寺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