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襄阳城二首》
时间: 2025-01-14 04:4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收襄阳城二首
作者:戎昱
悲风惨惨雨修修,
岘北山低草木愁。
暗发前军连夜战,
平明旌旆入襄州。
五营飞将拥霜戈,
百里僵尸满浕河。
日暮归来看剑血,
将军却恨杀人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将军的无奈。悲伤的风和细密的雨交织,岘北的山峦显得低矮而忧愁,草木似乎也为之黯然神伤。前线的军队在夜间悄然出击,黎明时的旗帜已经进入了襄州。五支军队的将领手握冰冷的武器,百里之内尸体遍布浕河。黄昏时分,将军回到营地,看到剑上沾满鲜血,却感到对杀戮的深深懊恼。
注释
- 惨惨:形容悲伤、凄凉的样子。
- 修修:形容细雨绵绵。
- 岘北山:指岘山,位于襄阳北边。
- 暗发:在夜间出兵,暗中发动进攻。
- 旌旆:军旗的意思。
- 飞将:指勇猛的将领或士兵。
- 霜戈:形容武器上沾满的露水或血迹,凶猛而寒冷的武器。
- 僵尸:死尸,形容战斗的惨烈。
- 剑血:剑上的鲜血,象征战争的残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描写战争与英雄,语言凝练,情感激烈,常体现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命的珍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盛年,国家多次经历战争,诗人以自身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战斗的残酷与人心的悲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收襄阳城二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将军的内心矛盾。开头两句以“悲风惨惨”和“雨修修”交织出的自然景象,寓意着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感受。接着,诗人描述了前军的夜战,反映出对敌情的紧迫感以及士兵的勇敢。通过“平明旌旆入襄州”一语,展现出战争的胜利似乎就在眼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百里僵尸满浕河”的惨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日暮归来看剑血,将军却恨杀人多”更是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推向了高潮。将军在战斗中不得不面对杀戮的现实,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心中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惋惜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剧色彩,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悲风惨惨雨修修”:描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感。
- “岘北山低草木愁”:山低草木显得愁苦,暗示战乱对自然和人心的影响。
- “暗发前军连夜战”:前军在夜间出击,表现出战争的紧迫性。
- “平明旌旆入襄州”:黎明时分,军旗已经进入敌城,象征着胜利的希望。
- “五营飞将拥霜戈”:五个营的将领手握武器,准备冲锋。
- “百里僵尸满浕河”:战争的惨烈,尸体遍布,形成一种悲惨的景象。
- “日暮归来看剑血”:黄昏时分,士兵归来,剑上沾满鲜血,象征着战斗的残酷。
- “将军却恨杀人多”:将军内心的痛苦与对杀戮的厌恶,反映了战争的无奈和深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悲风惨惨”与“雨修修”,形成声音的对称。
- 比喻:将剑上的血比作战争的代价,形象生动。
- 夸张:描述“百里僵尸”强调战争的惨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的珍惜,表现出将军虽获得胜利,却也对杀戮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懊悔,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及对战争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悲风:象征战争带来的悲伤。
- 霜戈:象征武器的冷酷与凶狠。
- 僵尸:象征战争中的牺牲与生命的脆弱。
- 剑血:象征战斗后的惨烈。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情感,赋予了整个诗篇更为丰富的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岘北山低草木愁”中的“草木愁”意指什么?
- A. 草木生长茂盛
- B. 草木因战争而凋零悲伤
- C. 草木郁郁葱葱
- D. 草木与将军无关
-
“将军却恨杀人多”反映了将军的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快乐
- B. 对杀戮的懊恼与厌恶
- C. 对胜利的自豪
- D. 对敌人的仇恨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同样反映了战争的孤独与思考。
- 《春望》:杜甫的诗,表现了战乱带来的忧愁。
诗词对比
- 比较戎昱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戎昱更侧重于个体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更关注于国破家亡的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选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