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识乱离苦,先惊魂梦安。
亲知存海内,孤立在江干。
恋敢轻三宿,斋难饱一餐。
饥寒余领惯,蒿目泪空弹。
白话文翻译:
我未曾体会到离散的痛苦,反而在梦中感到心安。
亲人虽在海内相知,我却孤零零地站在江边。
恋爱难道能轻易地停留三天?斋戒时却难以吃饱一餐。
我早已习惯了饥寒交迫,眼泪在蒿草中无处倾诉。
注释:
- 未识:未曾知道,未曾体验。
- 乱离苦:指离散、分离带来的痛苦。
- 魂梦安:梦中心灵安宁。
- 亲知:亲人,熟悉的人。
- 存海内:在海内,意指在远方。
- 孤立:孤独地站着。
- 三宿:三天的住宿。
- 斋:斋戒,通常指不吃肉或不吃东西。
- 饥寒余领惯:习惯了饥饿和寒冷的状态。
- 蒿目:指蒿草的眼睛,形容眼中无望的状态。
- 泪空弹:眼泪无处可流,感到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了禅,清代诗人,号了禅,生平事迹不详。其诗风格多表现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常以禅宗思想为背景,表达对世事的无常感悟。
创作背景:
《感成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抒发对离散与孤独的感慨,展现了人们在动荡中对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读者。开篇“未识乱离苦,先惊魂梦安”,诗人通过对比,展示了对过往宁静生活的怀念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接下来的“亲知存海内,孤立在江干”更是突显了孤独感,即使亲人在远方,他的内心却无法得到慰藉。这样的情感在“恋敢轻三宿,斋难饱一餐”中得到了升华,恋爱虽美好,却难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反映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最后一句“饥寒余领惯,蒿目泪空弹”则是对自身境遇的无奈,诗人习惯了饥寒交迫,泪水似乎无处可流,表现出深深的无助与悲伤。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而饱满,以简单的生活细节映射出深层的哲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识乱离苦,先惊魂梦安:诗人未体验到离散的苦楚,反而在梦中感到一丝安慰,暗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亲知存海内,孤立在江干:尽管亲人身处于海内,却感到孤单,孤独的处境使人愈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 恋敢轻三宿,斋难饱一餐: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存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对生活困境的真实感受。
- 饥寒余领惯,蒿目泪空弹:诗人习惯了饥寒,眼泪无处宣泄,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未识乱离苦”与“魂梦安”的对比,深化了情感的冲突。
- 象征:江干象征孤独,饥寒象征生活的困苦。
- 排比:多次使用“难”字,强调生活中的无奈与不易。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离散、孤独与艰难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动荡中的无助与渴望安宁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安: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安全。
- 江干:象征孤独与无依。
- 三宿:象征短暂的依恋与不稳定。
- 饥寒:象征生存的困境与艰辛。
- 泪空弹:象征无处倾诉的悲伤与绝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未识乱离苦”是什么意思? A. 体验过离散的痛苦
B. 未曾经历离散的痛苦
C. 乐于离散的生活
D. 反对离散的生活 -
诗人通过“恋敢轻三宿”表达了什么? A. 对爱情的轻视
B. 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C. 对亲情的向往
D. 对友情的忽视 -
诗中“饥寒余领惯”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生活的习惯与无奈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了禅的这首诗更注重对内心孤独与生活困苦的描写,而李白则更多地关注于对亲情和思乡之情的抒发。两者均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出深厚的情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