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容非睹》

时间: 2025-01-16 21:34:40

通身无影像,脱体露堂堂。

不话非声色,何曾有短长。

河沙恒遍现,故号法中王。

优昙花正开,嗅著不闻香。

意思解释

妙容非睹

原文展示:

通身无影像,脱体露堂堂。
不话非声色,何曾有短长。
河沙恒遍现,故号法中王。
优昙花正开,嗅著不闻香。

白话文翻译:

整个人毫无影像,脱离肉体显得格外明亮。
不谈声音与色彩,何曾有过长短之分。
河沙永远存在,因此称其为法中王。
优昙花正在开放,虽然嗅到,却闻不到香气。

注释:

字词注释:

  • 通身无影像:整个人没有影像,形象消失。
  • 脱体露堂堂:脱离肉体,显得光亮而清晰。
  • 不话非声色:不谈论声音和色彩。
  • 短长:长短,形容事物的差异。
  • 河沙:沙子,这里比喻无尽的事物。
  • 法中王:法的中心,指的是佛教的智慧。
  • 优昙花:一种稀有的花,象征美好和难得的时机。
  • 嗅著不闻香:虽然可以嗅到花的存在,却感受不到香气。

典故解析:

  • 优昙花:在佛教中,优昙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传说在极其稀有的情况下才会开放,象征着难得的机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清远,宋代的高僧,精通佛教教义,擅长诗词。其作品多反映出深厚的佛理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对生命、存在和佛教智慧的深刻思考下创作而成。诗中蕴含了对世俗事物的超然与对内心真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妙容非睹》是一首哲理深邃的诗,透过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诗的开头“通身无影像,脱体露堂堂”便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无我”的境地,强调了物质身体的虚幻及精神存在的真实。接下来的“不话非声色,何曾有短长”进一步揭示了世俗的纷扰与对比,表达出一种对世俗事物的淡然态度。

接着,诗人引入“河沙恒遍现”的意象,象征着无尽的智慧与法理,突显出佛教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而最后一句“优昙花正开,嗅著不闻香”则以优昙花作为生动的比喻,指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尽管表面上看似有所收获,但真正的内在体验却难以言表、难以捕捉。

整体上,这首诗构建了一个超越形而下的哲学思考空间,表达了对内心真实自我和存在本质的探讨。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深邃的智慧,仿佛在提醒我们要超越表象,追求内心的真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通身无影像,脱体露堂堂:形象的消逝,强调了真实存在的无形。
  2. 不话非声色,何曾有短长:不被名相所拘,表明一种超然的境界。
  3. 河沙恒遍现,故号法中王:用河沙比喻佛法的深远与无尽。
  4. 优昙花正开,嗅著不闻香:暗示对真理的追求虽难以言表,但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河沙”比喻佛法的广博。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强调通过内心的觉悟和超越世俗的追求,才能领悟到真正的智慧与真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影像:象征物质的虚幻。
  • 河沙:象征无尽的智慧。
  • 优昙花:象征难得的机缘与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优昙花”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花朵
    • B) 难得的时机
    • C) 生命的短暂
    • 答案:B
  2. 诗人通过“通身无影像”想表达什么?

    • A) 身体的脆弱
    • B) 精神的真实
    • C) 生活的痛苦
    • 答案:B
  3. 诗中“河沙恒遍现”指的是?

    • A) 物质的丰富
    • B) 佛法的无尽
    • C) 人生的艰辛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常》——释清远
  • 《红尘客栈》——李白

诗词对比:

  • 《红尘客栈》 vs 《妙容非睹》:两者都涉及到对生命的思考,但《红尘客栈》更侧重于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而《妙容非睹》则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内心的追求,表现出更深的哲学意味。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佛教文化与中国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