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祇园庵
释清远 〔宋代〕
祇园谁住此,谓是钁头通。
物外庵边竹,人间耳畔风。
露畦青戢戢,烟浦绿濛濛。
祇个潜心处,分明古者同。
白话文翻译:
在祇园,谁住在这里呢?人们说是钁头通(佛教高僧)。
庵外竹子茂盛,耳边传来人间的风声。
露水滋润的田畦一片青翠,烟雾笼罩的水边一片迷蒙。
这里是个潜心修行的地方,仿佛与古人同在。
注释:
- 祇园:指佛教圣地,通常与释迦牟尼的生平相关。
- 钁头通: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知名的修行者。
- 庵:指寺庙或隐居处所。
- 戢戢:形容青翠的样子。
- 濛濛:形容烟雾或水气弥漫的状态。
- 潜心:专心致志地修行或思考。
典故解析:
“祇园”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与佛陀的教诲和修行的境地有关。诗中提到的“庵”与修行、隐居的主题相吻合,反映了诗人对心灵宁静和修道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清远,宋代高僧,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与实践,作品多以禅理和自然景观为题材。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安静的修行场所,反映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追求。
诗歌鉴赏:
《题祇园庵》是一首蕴含深厚禅意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开篇“祇园谁住此”引发读者对居住者身份的好奇,同时暗示此地的神圣与清净。接下来的描写中,竹子与风声的结合,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氛围。
“露畦青戢戢,烟浦绿濛濛”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把眼前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巧妙结合,传达出一种淡然的心态。最后一句“祇个潜心处,分明古者同”,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修行者在此地与古代先贤心灵相通的理想。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哲理,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心灵归宿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精神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祇园谁住此:引入疑问,设定场景,暗示此地的神秘与特殊。
- 谓是钁头通:说明此地可能与著名高僧有关,增加了诗的深度。
- 物外庵边竹:描绘环境,竹子象征清幽之地,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人间耳畔风:将自然与人世结合,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 露畦青戢戢:细腻的描写自然景观,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烟浦绿濛濛: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增添了神秘感。
- 祇个潜心处:强调修行的专注与内心的追求。
- 分明古者同:升华主题,表达出与古人精神相通的理想。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环境描绘心情,达到情与景的融合。
- 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人智慧的追求,传递了禅宗的思想。
意象分析:
- 竹:象征清净与坚韧,代表着修行者的品格。
- 露水:象征生命与滋养,暗示修行的甘甜。
- 烟:象征朦胧与神秘,暗示着内心的迷惘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钁头通”指的是:
A. 一位普通僧人
B. 一位著名高僧
C. 一位文人
D. 一位普通人 -
“露畦青戢戢”中的“戢戢”表示:
A. 干枯
B. 青翠
C. 灰暗
D. 幽静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庐山谣》李白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中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细腻,与释清远的这首诗在情感的独白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禅宗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