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游艺机庐山》

时间: 2024-12-29 03:38:38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层峦竞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层峦竞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白话文翻译:

庐山的面貌真难以辨识,重叠的山峦争相显现出奇特的景象。
天气乍雨乍晴,云雾缭绕时隐时现,时高时低的道路平坦而斜陡。
在这里盘桓游览,最适合去寻找那条花径,静静伫立一会儿,细读那块御碑。
如同周颠留下的遗迹在这里,至今探访仙境的地方仍让人感到疑惑。

注释:

  • 庐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以其奇特的自然景观著称。
  • 面目真难识:形容庐山的景色变化多端,让人难以辨认。
  • 叠嶂层峦:指重叠的山峰。
  • 乍雨乍晴:形容天气变化不定,时而下雨,时而放晴。
  • 盘桓:指在某地徘徊游览。
  • 寻花径:寻找通往花丛的道路。
  • 御碑:皇帝所立的碑刻,可能是记录某次游览或赞美庐山的内容。
  • 周颠:周颠是指古代的隐士,传说中寻仙问道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必武(1886-1975),字仲明,号子华,湖南省人,著名政治家和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董必武的诗风深受传统诗词影响,兼具豪放与细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董必武初游庐山之际,表达了他对庐山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文历史的思考。庐山作为名山,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诗中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对历史遗迹的追思。

诗歌鉴赏:

《初游艺机庐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诗的开篇“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层峦竞胜奇”,便以一种较为矛盾的方式引入,表达了庐山美丽景色的复杂与多变,给人一种神秘而新奇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庐山气候的瞬息万变,增强了画面感和动感。

诗句“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则体现了诗人游览的闲适与沉思,既有对自然的欣赏,也有对历史的追溯。最后,诗人提到“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将个人的游历与历史的长河相结合,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现实的困惑。整首诗在风景与人文的交融中,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庐山面目真难识:开篇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对庐山景色的复杂和多变。
  2. 叠嶂层峦竞胜奇:通过叠嶂和层峦的描写,强调庐山的雄伟与奇特。
  3. 乍雨乍晴云出没:描绘了庐山气候的瞬息万变,增强了景象的生动性。
  4. 时高时下路平陂:写道路的起伏,表现出游览的艰难,同时营造出一种探险的氛围。
  5. 盘桓最好寻花径:表达了游览的乐趣,寻找花径的愿望。
  6. 伫立俄延读御碑: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文化的追溯。
  7. 如许周颠遗迹在:提到周颠,暗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延续。
  8. 访仙何处至今疑:反映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叠嶂层峦”比喻山的重叠,增强视觉冲击力。
  • 对仗:如“乍雨乍晴”,形成音韵的和谐。
  • 意象:通过“云”、“花径”、“御碑”等意象,体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庐山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表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自然的雄伟与神秘。
  • :代表天气的多变,象征人生的无常。
  • 花径:象征美好与宁静的追求。
  • 御碑:象征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
  • 周颠:象征追求理想与隐士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庐山的特点是什么?
    A. 平坦无奇
    B. 叠嶂层峦
    C. 阳光明媚

  2. 诗中提到的“御碑”代表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历史文化
    C. 个人游历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历史的追思
    C. 两者兼而有之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静谧的氛围与个人的内心感受。
  • 李白的《庐山谣》则更为豪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壮丽。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董必武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