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珍重灵知者,绵绵亘古今。
人居千圣外,塔锁乱云深。
碧落杉松色,丹崖虎豹音。
回光如到此,必也见师心。
白话文翻译:
珍惜那些有灵性与智慧的人,他们的思想如同绵延的河流,贯穿古今。人们生活在众多圣贤之外,塔楼高耸,锁住了纷乱的云雾深处。碧蓝的天空映衬着松树的色彩,红色的悬崖传来虎豹的声音。若能回光返照,来到这里,必然能够见到师父的心境。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知者:指具有智慧和灵性的人。
- 绵绵:形容事物连续不断。
- 千圣:指古代众多圣贤。
- 塔锁:塔楼锁住,形容塔的高耸与神秘。
- 碧落:指晴朗的天空。
- 丹崖:红色的悬崖,形容山的颜色。
- 回光:比喻回头照见光明。
- 见师心:理解师父的内心。
典故解析:
此诗中的“千圣”可理解为古代的众多哲人和贤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智慧的尊重与追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清远,宋代僧人,精通佛学,善于诗词。其作品多反映佛教思想,追求灵性与智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四面法智禅师的追思之际,表达了对智慧的敬重与对师父心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灵知者的珍视与对自然的描绘,将哲学思想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诗人在开篇即提出了对智慧的重视,强调了智慧与灵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千圣外”的意象,暗示了人们所处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塔楼的存在,象征着人们内心的迷茫与对智慧的追求。
“碧落杉松色,丹崖虎豹音”两句,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增添了诗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和谐美。这里的色彩与声音不仅是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更是对大自然生机的感悟,象征着灵性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回光如到此,必也见师心”,引导读者回归内心,反思自我,表达了诗人对师父内心世界的向往和对智慧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法智禅师的追怀,更是对灵性和智慧的不懈追求,展示了禅宗的思想内涵和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珍重灵知者:强调对智慧与灵性的人士的尊重。
- 绵绵亘古今:智慧与灵性是不断传承的。
- 人居千圣外:指人在智慧的海洋中仍感孤独。
- 塔锁乱云深:象征着一种精神的禁锢与追寻。
- 碧落杉松色:描绘自然的美,体现出一种宁静。
- 丹崖虎豹音:自然的声音,代表生机与力量。
- 回光如到此:反思与自省的过程。
- 必也见师心:最终能感悟到师父的真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碧落杉松色,丹崖虎豹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智慧相联系,深刻而富有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智慧与灵性的追求,以及对师父心境的向往,体现了禅宗的思想精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知者:象征着智慧与灵性。
- 塔:象征着精神的追求与高尚的理想。
- 云:象征着迷茫与困惑。
- 杉松:象征着坚韧与生机。
- 虎豹:象征着力量与自然的生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知者”指的是: A. 普通人
B. 具有智慧与灵性的人
C. 仅仅是历史人物 -
“回光如到此”中的“回光”意指: A. 回头照见光明
B. 重新出发
C. 光的反射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智慧的追求与师父心境的向往
C.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岳阳楼》——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追求智慧的主题,但更侧重于对人生苦短的感悟,而释清远的诗则更强调禅宗思想与内心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禅宗与诗歌的结合》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