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

时间: 2025-01-01 11:29:59

此夕初闻雁,居然知异乡。

惊心万里月,回首一年霜。

未敢同胡越,非因谋稻粱。

天涯沦落者,半夜起彷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夕初闻雁,居然知异乡。
惊心万里月,回首一年霜。
未敢同胡越,非因谋稻粱。
天涯沦落者,半夜起彷徨。

白话文翻译:

今晚第一次听到大雁的叫声,竟然让我想起了异乡。
在这万里之外的明月下,心中惊惧,回首已是一年的寒霜。
我不敢同那些胡人和越人一起生活,并不是因为谋取田禾的缘故。
作为天涯漂泊的人,我在半夜时分起来徘徊不定。

注释:

字词注释

  • 此夕:今晚。
  • 居然:竟然,表示意外。
  • 异乡:他乡,远离故乡的地方。
  • 惊心:心中惊恐。
  • 万里月:指千里之外的明月。
  • 回首:回头看。
  • 一年霜:一年经历的寒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寒冷。
  • 胡越:指胡人和越人,古代对外族的称呼。
  • 稻粱:稻谷和粮食,指生活的富足。
  • 天涯沦落者:漂泊在天涯的落魄者。
  • 彷徨:徘徊,迷惘不定。

典故解析

  • 胡越:历史上胡人和越人是外族,诗人用以表明自己与外族的疏离。
  • :象征思乡、孤独和时间的流逝,古诗中常用月亮来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寿祺,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漂泊异乡之时,正值秋冬之交,月明雁来,诗人通过对大雁的听闻,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

诗歌鉴赏:

《闻雁》一诗通过听到大雁的叫声,展现了诗人对异乡生活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首句“此夕初闻雁”,简单的一个“初”字,便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惊异与感伤。大雁作为候鸟,每年按时迁徙,诗人听到它们的叫声,仿佛听到故乡的召唤,心中自然生出万千愁绪。接下来的“惊心万里月”,则通过明月的映衬,深入刻画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月光洒在异乡的土地上,诗人心中涌起的却是对故乡的无限惆怅。

“未敢同胡越,非因谋稻粱”,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异乡人群的拒绝与疏离,表面上是因为生活的原因,实际上却融入了对故土的执念与情感的纠葛。最后两句“天涯沦落者,半夜起彷徨”,则将全诗推向高潮,诗人作为一个漂泊的异乡人,内心的彷徨与不安在这一刻达到了极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在异乡孤独求索者的心境。

整首诗在简约的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生活的无奈,体现了清代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此夕初闻雁”:今晚第一次听到大雁的叫声,暗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与心境。
  2. “居然知异乡”:听到雁声让他意识到自己身在异乡,感情愈加浓烈。
  3. “惊心万里月”:月亮照耀着万里,内心的惊惧与孤独愈加明显。
  4. “回首一年霜”:时间流逝,回顾过去,感到寒冷与无情。
  5. “未敢同胡越”:不愿与外族交往,反映出文化与身份的认同。
  6. “非因谋稻粱”:并不是为了追求生计,而是心中有更深的情感。
  7. “天涯沦落者”:自我定位为流浪者,感到无处归属。
  8. “半夜起彷徨”:夜深人静时,内心的迷茫与徘徊显得更加明显。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月”与“雁”,暗喻思乡与孤独。
  • 拟人:雁声如同人的呼唤,生动形象。
  • 对仗:如“胡越”与“稻粱”,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困境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乡,传递着归属感与温情。
  • :象征孤独与时间,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象征寒冷与时间的流逝,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天涯:象征流浪与无奈,突显诗人漂泊的境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声音勾起了思乡之情?
    A. 鸟鸣
    B. 雁声
    C. 风声

  2. 诗中提到的“胡越”指的是什么?
    A. 外族
    B. 朋友
    C. 故乡

  3. 诗人为何不敢同“胡越”生活?
    A. 因为文化差异
    B. 因为谋取粮食
    C. 因为无处可去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亮表达对亲人的挂念。

诗词对比

  • 万寿祺的《闻雁》与王维的《竹里馆》: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但《闻雁》更侧重于孤独与漂泊的感受,而《竹里馆》则更多展现宁静与恬淡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集》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万寿祺的《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