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诡遇获禽》

时间: 2025-01-01 14:10:20

诡遇背驰先自失,丘陵之获亦何为。

彼哉舍已徇於物,所得安能直所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诡遇背驰先自失,丘陵之获亦何为。
彼哉舍已徇於物,所得安能直所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人们的追求与内心的真实自我背道而驰时,最终只会失去自己,得到的也只是空物。即使获得了一些外在的东西,这些收获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些舍弃自我而迎合外物的人,所得到的又何能与他们所失去的相比呢?

注释:

  • 诡遇:奇怪的遭遇,指与自身理想或目标相悖的经历。
  • 背驰:背离、违背。
  • 丘陵之获:比喻微不足道的收获。
  • 彼哉:彼者,指那些迎合外物的人。
  • 舍已:舍弃自己,放弃内心的真实追求。
  • 徇於物:迎合外物,顺应世俗的要求。
  • 安能:怎么能够,表示一种怀疑或否定的语气。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舍已徇於物”,与儒家思想有关,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在其著作中常提到自我修养与外界行为的关系,认为真正的成功在于不失去自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德明,号逸云,主要以诗、词闻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个人内心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风格清新明快。

创作背景:

《诡遇获禽》是陈普在观察到社会风气与人心浮躁后写成的,旨在警醒人们要守住内心的真实与自我,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道德困境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内心的真实与外界的追求之间的关系。诗人用“诡遇背驰”开篇,立刻引入了一个矛盾的状态,强调人们在追求外在利益时,常常会偏离自己的内心方向。接着,诗人提到“丘陵之获”,用此形象来比喻那些微不足道的外在收获,暗示这些成就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价值。最后一句“所得安能直所遗”,更是发人深省,指出那些为了外物而舍弃自我的人,最终能得到什么呢?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诡遇背驰先自失:遭遇与理想背道而驰,首先失去的是自己。
  • 丘陵之获亦何为:得到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 彼哉舍已徇於物:那些放弃自我而迎合世俗的人。
  • 所得安能直所遗:他们所得到的,怎么能与他们所失去的相比?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丘陵之获”比喻微小的收获,增强对比效果。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追求外在物质与内心真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对个人价值与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告诫人们要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物所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陵:象征微小的收获,反映出诗人对外在成就的轻视。
  • :指世俗的事物,代表人们的追求和欲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诡遇背驰”意指什么?
    A. 意外的好运
    B. 与理想相悖的遭遇
    C. 追求真理

  2. “丘陵之获”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A. 表示荣耀
    B. 比喻微不足道的收获
    C. 代表丰收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反思内心与外物的关系
    C. 赞美自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探讨内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境界,反映对世俗的逃避和对自我内心的追求。

诗词对比:

苏轼与陈普在作品中都强调内心世界的重要性,但苏轼更倾向于描绘理想的生活状态,而陈普则更关注现实的冲突与反思。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但主题均指向内心的真实与社会的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