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仁以生为道,岂不在子孙。
贤愚固难必,厥初同一原。
无根不能生,有作斯可述。
罔极垂统心,非禽岂无识。
白话文翻译:
以仁德作为生活的原则,难道不是为了子孙后代吗?
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并不一定是绝对的,他们的根源本是一致的。
没有根基就无法生长,能够产生的事物才值得记述。
心志无边无际,难道鸟禽就没有智慧吗?
注释:
- 仁:仁爱、善良,指一种道德品质。
- 生为道:生活的原则或道理。
- 岂不在:难道不在于。
- 贤愚:智慧与愚笨的人。
- 厥初:它们的起源。
- 同一原:同一个根源。
- 无根:没有根基。
- 罔极:没有边际,形容心志广阔。
- 垂统心:传承的心志。
- 非禽岂无识:难道鸟禽就没有自己的智慧吗?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仁以生为道”反映了儒家思想,强调仁德对于人生的指导作用。古代文人常将智慧与愚笨视作人类的普遍特质,这里表达了对人性起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人文思考,风格清新自然,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与反思时期,诗人试图通过对仁德和人性的探讨,表达对子孙后代的寄托与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仁德与人性的关系。首句“仁以生为道,岂不在子孙”直接引入主题,强调仁德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原则,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接下来,诗人指出“贤愚固难必”,这是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表明智慧与愚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源自同一个人性根基。这种思想不仅显示了诗人的哲学深度,也反映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无根不能生”的警句,提醒人们重视根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道德与文化的传承中。最后一句“非禽岂无识”,则用鸟禽的智慧来比喻人类的潜力,表达了对人性的信任与希望。整首诗在朴素的语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既有对传统道德的坚守,又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仁以生为道,岂不在子孙:论述仁德的重要性,强调其对后代的影响。
- 贤愚固难必,厥初同一原:探讨人类智慧与愚笨的根源,指出其本质的相似。
- 无根不能生,有作斯可述:强调根基对生长的重要性,暗指文化与道德传承。
- 罔极垂统心,非禽岂无识:表达对人性智慧的肯定,认为人有潜力,只需正确引导。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鸟禽”比喻人类的智慧,暗示人性中的潜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
- 诗歌探讨了仁德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强调道德传承的重要性,并对人性的潜能表示信任。
意象分析:
- 仁:象征善良与道德,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 子孙:代表未来,体现对后代的关心与责任。
- 根:象征文化与道德的基础,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 禽:象征智慧,暗示人类的潜能与理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仁”主要指什么?
A) 财富
B) 道德品质
C) 智慧 -
“贤愚固难必”强调了什么?
A) 智慧与愚笨的绝对性
B) 智慧与愚笨的相对性
C) 人类的愚蠢 -
最后一句中提到的“禽”指的是什么?
A) 只是一种动物
B) 象征人类的潜能
C) 无关紧要的事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探讨仁德与人性的经典之作。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自然与人性和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对比《离骚》,屈原的作品中也有对人性与道德的探讨,但更倾向于个人情感与命运,而陈普则更侧重于道德传承与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涉及宋代诗人的作品,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
- 《论语》:儒家经典,深入理解仁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