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下·陆机》

时间: 2025-01-14 18:26:02

千里莼羹七里户,两般滋味岂难知。

建春不幸成繻葛,割尽流苏定此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里莼羹七里户,两般滋味岂难知。建春不幸成繻葛,割尽流苏定此时。

白话文翻译:

在千里之外的地方,莼菜做成的羹汤和七里之外的家门口,两个地方的滋味,难道不容易分辨吗?春天的开始不幸地变成了绢帛,割尽流苏,正是此时的情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莼羹:用莼菜做的羹,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烹饪。
  • 七里户:指的是家门,七里是一个距离单位,表示远离家门。
  • 建春:指春天开始的时候。
  • 繻葛:一种绢布,古代用于制作衣物。
  • 流苏:指的是一种装饰性植物,常用于帽子和衣物的饰边。

典故解析:

  • 此诗中提到的“千里莼羹”与“七里户”,通过对比不同的滋味,反映了人生中经历的不同选择与结果。
  • “建春”与“流苏”的意象,可能暗示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活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子升,号青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用古典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咏史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慨,借用古代的典故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莼羹”与“七里户”开篇,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与滋味,暗示着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后两句则通过“建春不幸成繻葛”,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梦幻被现实打破的无奈,流苏的割尽则象征着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凋零与失落。

诗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在看似平常的景象中,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怀,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在简短的篇幅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与思考,令读者在品味字句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里莼羹七里户:描绘了远方的美味与近处的家庭,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表达,实则引发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思。
  • 两般滋味岂难知:强调对比,表现出不同经历带来的不同感受,指出生活的复杂。
  • 建春不幸成繻葛:春天的开始象征新的希望,却因现实的无奈而变得黯淡,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慨。
  • 割尽流苏定此时:流苏的割尽象征着美好的消逝,暗示在这个时刻,诗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与失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千里”和“七里”的对比,展现生活的不同选择。
  • 象征:流苏、春天等意象象征了美好与失落。
  • 隐喻:生活中的滋味隐喻着人生的经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反映了人生的多重滋味与无常,揭示了人们在经历美好与失落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莼羹:象征美好生活的滋味。
  • 七里户:象征家庭与归属感。
  • 建春: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繻葛: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流苏:象征生活中的美好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咏史下·陆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普
    C. 杜甫

  2. 诗中“千里莼羹”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美好生活
    B. 家庭归属
    C. 人生选择

  3. 诗句“建春不幸成繻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咏史下·陆机》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均表现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但陈普更强调个体的感受,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变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