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武帝》

时间: 2025-01-01 14:23:39

文帝端能杀少翁,景皇不解斩常融。

正心数语深加意,位在三皇五帝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帝端能杀少翁,
景皇不解斩常融。
正心数语深加意,
位在三皇五帝中。

白话文翻译

文帝果断地杀了少翁,
景皇却不理解为何要斩常融。
以真心的几句言辞深刻地表达了意图,
他的地位在三皇五帝之中。

注释

  •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二位皇帝。
  • 少翁:指少翁是当时的一个重要人物,因反对而被杀。
  • 景皇:指汉景帝刘启,西汉第三位皇帝。
  • 常融:常融是当时的一个权臣,因权力之争而被斩。
  • 三皇五帝: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的贤明君主,代表了理想的统治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元亮,号懋亭,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主要以诗、文、书法见长。其诗风兼具古风和清新,常常关注历史与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历史背景复杂,国家经历了多次政治斗争与权力更迭。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行为,表达对权力与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咏史上·武帝》是一首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政治与人性复杂关系的诗作。诗中提到的汉文帝和汉景帝,象征着不同的治国理念与权力观。在诗的开头,文帝因果断决策而被称赞,杀了少翁显示了其果断与决绝。而景皇因未能理解与斩杀常融的原因,表现出政治斗争中的困惑与无奈。

通过对比,两位皇帝的不同表现引发读者对权力的思考。文帝的果断与景皇的犹豫,反映出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平衡个人道德与国家利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最后一句“位在三皇五帝中”,不仅仅是对文帝历史地位的肯定,也隐含着诗人对理想统治者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文帝端能杀少翁:文帝的果断和能力在于能做出艰难的决策。
  2. 景皇不解斩常融:景皇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的困惑,未能理解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决策。
  3. 正心数语深加意:表达出诗人对政治决策的思考,几句真诚的话语中蕴含深意。
  4. 位在三皇五帝中:强调文帝在历史地位中的重要性,与理想的统治者并肩。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文帝端能”与“景皇不解”,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历史人物的行为比作对历史的反思,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人物为引子,探讨了权力与决策的复杂性,以及理想统治者的标准。通过对比不同皇帝的决策,诗人提出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帝:象征果断与智慧。
  • 景皇:象征犹豫与困惑。
  • :体现权力斗争的残酷。
  • 三皇五帝:代表理想的统治者,象征历史的辉煌与道德标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帝在诗中被描述为何? A. 果断
    B. 犹豫
    C. 无能

  2. 景皇对常融之死的态度如何? A. 理解
    B. 不解
    C. 支持

  3. 诗中提到的“三皇五帝”代表什么? A. 现代统治者
    B. 理想的统治者
    C. 反面教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对比,虽然两者都是讨论历史和理想,但王安石更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结合,而陈普则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决策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