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陵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三海先声壮,重城大势连。
竹为人世界,灯结水因缘。
风物诗囊裹,英雄泪眼边。
江平洲露碧,沙市稳开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陵的壮阔景象和人们的情感。首先,三海的波涛声势浩大,重重城堡连绵不断。竹林如同人们的世界,灯火与水面交相辉映,形成美丽的缘分。自然风物如同诗歌般被包裹其中,英雄们眼中流露出泪水。江面平静,洲面露出碧绿的水光,沙市稳稳地开着船只。
注释:
- 三海:指的是长江、汉水及其交汇处的水域,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观。
- 重城:形容城池雄伟、重叠,显示出江陵的繁华。
- 竹为人世界:竹林茂密,如同人类的生活环境,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灯结水因缘: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形成美丽的景象,象征着缘分。
- 风物:自然景物,诗中指的是江陵的风景。
- 英雄泪眼边:英雄因感慨或怀念而流泪,表现出深沉的情感。
- 江平洲露碧:江水平静,露出绿洲的色彩,形象而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洪咨夔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洪咨夔对江陵的游历时,江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与思考。
诗歌鉴赏:
洪咨夔的《江陵》是一首描绘江陵壮丽景色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陵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感。开篇便以“三海先声壮”引入,直接表现出江陵的浩荡气势,给人一种宏大的视觉冲击。接下来“重城大势连”的描写,展现了江陵城池的繁盛与壮丽,给人以厚重感。
“竹为人世界,灯结水因缘”句,诗人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结合,竹林象征着生机与繁荣,灯光则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二者交织,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接着“风物诗囊裹,英雄泪眼边”进一步深化了情感,展示了英雄的情怀与对美好景象的感慨,表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最后两句“江平洲露碧,沙市稳开舡”将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江水平静,洲面透出碧绿的色彩,沙市上船只稳稳地靠岸,生动描绘了江陵的繁荣与宁静,给人以希望与安慰。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海先声壮:三海之声,雄壮而有气势,开篇即引人注目。
- 重城大势连:描绘了江陵的城池层叠而起,表现出其繁华与力量。
- 竹为人世界:竹林象征着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
- 灯结水因缘:灯光照亮水面,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缘分的交织。
- 风物诗囊裹:自然风景如同诗歌般被包围,寓意美好。
- 英雄泪眼边:英雄因感触而流泪,表达深情。
- 江平洲露碧:江水平静,洲面显露出绿意,象征宁静与美好。
- 沙市稳开舡:沙市繁荣,船只稳稳停靠,展现出江陵的繁荣景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重城大势连,竹为人世界”,词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竹与人类世界的比喻,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拟人:风物如诗,赋予自然以人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陵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英雄情怀与自然景象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海:象征壮阔的自然景观,代表着江陵的地理环境。
- 重城:象征繁华的城池,体现社会的繁荣。
- 竹:象征生机与和谐,代表人与自然的关系。
- 灯:象征光明与希望,表现人们的生活情感。
- 水:象征流动与变化,代表生活的多样性。
- 泪:象征情感的深沉,表现英雄的情怀与思考。
- 江平洲露碧:象征宁静与美好,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海先声壮”中的“三海”指的是什么?
- A. 三个海洋
- B. 三条河流
- C. 长江、汉水等
- D. 三个湖泊
-
“竹为人世界”中,竹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自然和谐
- C. 知识
- D. 美丽
-
诗中表现英雄情怀的是哪一句?
- A. 江平洲露碧
- B. 英雄泪眼边
- C. 风物诗囊裹
- D. 重城大势连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与《江陵》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感慨与情感,而洪咨夔则更多地展现了社会的繁荣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诗词选读》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