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茶)》
时间: 2025-01-17 14:07: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茶)
作者: 杨无咎 〔宋代〕
酒阑未放宾朋散。自拣冰芽教旋碾。
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
已知于我情非浅。不必宁宁书木宛面。
满尝乞得夜无眠,要听枕边言语软。
白话文翻译:
酒席上的酒快喝完了,宾客们也开始散去。我独自挑选着冰芽茶叶,轻轻地用碾子磨成粉。
调配茶膏初尝时,心中欢喜如同玉石成泥般温润,溅起的泡沫如同银线般闪烁。
我早已知道对你的情感非同一般,无需再用宁静的方式去书写那恍如木头般的面庞。
我只想在夜里无眠,听那卧枕边柔和的言语。
注释:
字词注释
- 酒阑:酒宴结束,酒快喝完。
- 宾朋:宾客、朋友。
- 冰芽:新鲜的茶芽,通常指上好的茶叶。
- 旋碾:用碾子磨茶叶。
- 调膏:调制茶膏,指茶汤的调配。
- 玉成泥:比喻茶的滋味如同温润的玉石般细腻。
- 溅沫:茶水溅起的泡沫。
- 银作线:形容泡沫的光泽如同银线般细腻。
- 宁宁:形容安静、宁静的样子。
- 木宛面:指面容恍如木头般平淡。
- 满尝乞得:想要尽情品尝。
- 夜无眠:夜晚不能入睡。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茶的意象与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及内心情感的深刻体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无咎,字孟贞,号天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词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茶文化兴盛之时。诗人在酒宴之后,独自品茶,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对情感的体悟,显示出一种优雅而又孤寂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玉楼春(茶)》是一首表现内心情感与饮茶之乐的词作,杨无咎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饮茶的过程与情感的寄托紧密相连。诗的开头,酒席已散,宾朋离去,显得有些孤独,而此时独自品茶,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冰芽的选择与旋碾的过程,象征着一种对生活的追求与品味,诗人通过精细的茶叶制作,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这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茶汤的细腻与温润,反映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与赞美。同时,泡沫如银线的描写也展现了茶的美感,升华了饮茶的艺术性。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情期盼,渴望在夜晚听到对方的柔声细语,显示出一种浪漫而又深情的情感。这种对话的期待与饮茶的乐趣相结合,使整首词充满了温馨与柔情,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阑未放宾朋散:酒宴结束,宾客们纷纷离去,诗人感到了一丝孤独。
- 自拣冰芽教旋碾:诗人独自挑选上好的茶叶,用心制作茶膏。
- 调膏初喜玉成泥:初尝茶膏,感受到其细腻温润的滋味。
- 溅沫共惊银作线:茶汤溅起的泡沫如同银线般闪烁,生动形象。
- 已知于我情非浅:诗人已深知对爱人的情感,非同一般。
- 不必宁宁书木宛面:无需用宁静的方式去描述平淡的面容。
- 满尝乞得夜无眠:渴望在夜晚无眠,尽情品尝与倾听。
- 要听枕边言语软:期待爱人柔和的言语,让夜晚更加温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成泥”比喻茶膏的温润。“银作线”形容泡沫的光泽。
- 拟人:对茶的描写赋予了情感,使其生动有趣。
- 对仗:如“已知于我情非浅”与“不必宁宁书木宛面”形成对照,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饮茶的细节,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情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温馨夜晚与爱人柔情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欢聚、放松与社交。
- 冰芽:象征清新、高雅,代表茶的品质。
- 茶膏:象征内心的细腻与情感的滋养。
- 银线:象征美好、细腻的时光与生活的乐趣。
- 夜无眠:象征对爱与温暖的渴望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冰芽”指的是什么?
A. 酒 B. 茶叶 C. 花瓣 -
“调膏初喜玉成泥”中的“玉”象征着什么?
A. 茶的滋味细腻 B. 酒的醇厚 C. 爱情的深刻 -
诗人希望在夜里听到什么?
A. 风声 B. 爱人的柔语 C. 酒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展现细腻情感与生活的美。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亦有饮酒吟诗的意象。
诗词对比
与孟浩然的《春晓》相比,杨无咎的《玉楼春(茶)》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前者强调自然之美,后者则侧重于人际关系与内心情感。两首诗都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茶文化与文学》
此部分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