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君亮大著出守眉州》
时间: 2025-01-04 09:43: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夫丐外自缘老,复闻建邺江山好。
不应夫子亦翩然,一柁江花更江草。
黄金宫阙三神山,蓬莱五云霄汉间。
仍将弱水三万里,隔断尘世无往还。
西州名胜李太史,岂徒国士天下士。
玉皇催入道山堂,知费台家几黄纸。
似闻郎罢对薰风,忽思锦江荔枝红。
人生奉亲行乐耳,金印斗大阿关侬。
峨眉山月却入手,影落庭闱一杯酒。
蚤赋中和乐职宣布诗,会看夔龙集凤池。
白话文翻译
老朽因为年纪大了,被迫在外乞讨,听闻建邺的江山美好。
想必君子也会随风而去,划着小船看江花和江草。
黄金宫阙高耸入云,蓬莱仙境飘渺于汉间。
仍然把那三万里的弱水隔断,尘世无法往来。
西州的名胜在于李太史,岂止是国士,天下皆士。
玉皇催促他进入道山堂,费台家的黄纸用去了多少?
似乎听闻君子已在薰风中对饮,忽然想起锦江的荔枝红。
人生在世奉亲行乐而已,金印斗大的阿关侬。
峨眉山的明月竟在手中,影子落在庭院中,一杯酒。
早已赋诗于中和乐职,期待观赏夔龙集凤池。
注释
- 丐:乞讨。
- 夫子:尊称,指有德之士。
- 柁:船桨。
- 黄金宫阙:形容美丽的宫殿。
- 弱水:传说中有三万里宽的河流。
- 李太史:李白的别称,意指才华横溢的士人。
- 玉皇:道教最高神明,常用于表示尊贵。
- 阿关侬:可能是李白的朋友,指亲善之人。
- 峨眉山:著名的山,象征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著称。他的诗歌通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生活哲学,尤以踏青游山和咏物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杨万里送别朋友李君亮前往眉州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展望,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送李君亮大著出守眉州》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优美的自然意象与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踏上新征途的祝福与期盼。
开头两句“老夫丐外自缘老,复闻建邺江山好。”,以自谦的方式开篇,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年老的无奈和对美好江山的向往,既有现实的苦涩,也有理想的美好。接下来的“黄金宫阙三神山,蓬莱五云霄汉间。”,则通过对美丽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仍将弱水三万里,隔断尘世无往还。”,更是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对友人前途的祝福结合,表达了对人世纷扰的淡然与对友人安好的期盼。整首诗在描绘壮丽山河的同时,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展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夫丐外自缘老:老人的乞讨生活是因为年纪大了。
- 复闻建邺江山好:听说建邺的江山很美好,流露出对美景的向往。
- 不应夫子亦翩然:君子也许会因此而随风而去。
- 一柁江花更江草:划船游览江花与江草,享受自然之美。
- 黄金宫阙三神山:形容美丽的宫殿和高耸的山。
- 蓬莱五云霄汉间:描绘神仙居住的美好境地。
- 仍将弱水三万里:以弱水隔绝尘世。
- 西州名胜李太史:提到李白,赞美其才华。
- 岂徒国士天下士:不仅是国士,还有天下的士人。
- 玉皇催入道山堂:玉皇催促友人进入道山。
- 知费台家几黄纸:疑问台家用了多少黄纸。
- 似闻郎罢对薰风:听说君子在薰风中对饮。
- 忽思锦江荔枝红:想起锦江的荔枝果,表露思乡情。
- 人生奉亲行乐耳:人生在世,奉亲乐享。
- 金印斗大阿关侬:用大金印,指李白的朋友。
- 峨眉山月却入手:月亮在手中,影子落在庭院。
- 影落庭闱一杯酒:影子落在庭院中,举杯饮酒。
- 蚤赋中和乐职宣布诗:早已赋诗于中和乐职,期待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金宫阙”比喻美好富贵的生活。
- 拟人:如“玉皇催入”赋予神明人性化的动作。
- 对仗:如“黄金宫阙三神山,蓬莱五云霄汉间。”展示了形式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美好生活的愿景。
- 弱水:象征隔绝世俗的理想。
- 荔枝:象征思乡情与对自然的热爱。
- 峨眉山月:象征清雅与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万里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弱水”象征什么?
- A. 美好生活
- B. 隔绝尘世
- C. 友情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伤感
- B. 祝福与向往
- C. 忧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李白:杨万里的诗歌更注重自然描写与人生哲理,而李白的诗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与豪放的气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