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宿僧房有作)
辛弃疾
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
却恨春风。勾引诗来恼杀翁。
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
我到亡何。却听侬家陌上歌。
白话文翻译:
在僧人的窗前,夜雨淅淅沥沥。茶壶在炉上冒着香气,正好让我小住一会儿。
我却怨恨这春风,勾引诗句来,惹得我心烦意乱。
还不能狂歌,暂且把酒喝一杯让我放松一下。
我何时才能到达?却听见那姑娘在陌上唱歌。
注释:
- 僧窗:僧人的窗户。
- 夜雨:夜晚的雨,带来宁静而略显忧郁的氛围。
- 茶鼎:茶壶,象征着安静的生活。
- 勾引:引诱,暗指春风惹起的情思。
- 翁:指作者自己,带有自嘲的意味。
- 狂歌:放声高歌,表达豪情。
- 一尊:指一杯酒。
- 亡何:何时,表示对时间的感慨。
- 侬家:我的家,口语化的表达,带有亲切感。
- 陌上歌:指在田间小路上唱的歌,代表乡村的生活气息。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历史典故,但“春风”常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尤其是爱和诗意的涌现。而“夜雨”则常常用来渲染一种孤独和思考的氛围,符合辛弃疾的豪情与感伤交织的风格。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与李清照并称。他一生致力于抵抗金朝的侵略,身世波折,感情丰富,作品多表现出豪放与细腻的结合。
-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一次宿僧房的情境中所作,反映了诗人在宁静环境中对人生、情感的思考与感悟,表现了他对春天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雨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开头“僧窗夜雨”不仅描绘了具体的环境,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茶鼎的香气映衬出一种淡淡的生活气息,而“却恨春风”则突显了诗人对春天的怨恨,正是因为春风的温暖勾引起了心中的诗意,却让他深感烦恼。诗人自嘲“恼杀翁”,显示出一种无奈与调侃的态度。
接下来的句子“狂歌未可”表明诗人内心的矛盾,虽然渴望放声高歌,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如愿,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求与束缚的无奈。最后一句“却听侬家陌上歌”则引入了外部的声音,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似乎在呼唤诗人重新回归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在描绘夜雨与春风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慨,展现了辛弃疾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僧窗夜雨”:描绘出一个幽静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气氛。
- “茶鼎熏炉宜小住”:茶香萦绕,适合暂时停留,暗示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却恨春风”:春风虽美,却因其引发的情感而让人烦恼。
- “勾引诗来恼杀翁”:诗人在承认春风的魅力同时又感到无奈。
- “狂歌未可”:有一种想要倾诉的冲动,但现实却不允许。
- “且把一尊料理我”:以酒来麻痹自己,暂时逃避烦恼。
- “我到亡何”: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
- “却听侬家陌上歌”:外界的美好声音提醒他生活的乐趣。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狂歌未可,且把一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
- 比喻:夜雨与茶香象征了宁静与思考的氛围。
- 拟人:春风被描绘为有感情的存在,能引起人的情感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复杂感情:既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又有对春风引发情感的无奈,最终在对未来的迷茫中,诗人又被生活的乐趣所吸引。通过对夜雨、春风、歌声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反映出一种富有哲理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夜雨:象征孤独与思考,常用来表现内心的复杂情感。
- 茶鼎:代表安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 春风:象征美好与情感的萌芽,同时也引发了烦恼。
- 陌上歌:代表生命的乐趣与希望,带来了一丝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僧窗夜雨”描绘了怎样的气氛? A. 热闹的
B. 宁静的
C. 伤感的 -
诗人对春风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喜爱
B. 讨厌
C. 复杂 -
最后一句“却听侬家陌上歌”的作用是什么?
A. 结束全文
B. 引入新的情感
C. 表达孤独感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如梦令》(李清照)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都展现了对情感的深刻思考,但辛弃疾的作品更多表现出豪放与激昂,而李清照则倾向于细腻与柔情。两者在风格上相辅相成,反映了宋代词坛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