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时间: 2025-01-17 10:16:58

莺边细雨流光湿。

燕外晴丝烟缕碧。

单衣乍御更添绵,天气阴晴浑不测。

残红冉冉东西陌。

万绿濛濛芳事歇。

因循误了赏花时,三月正当三十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莺边细雨流光湿。
燕外晴丝烟缕碧。
单衣乍御更添绵,
天气阴晴浑不测。
残红冉冉东西陌。
万绿濛濛芳事歇。
因循误了赏花时,
三月正当三十日。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细雨轻轻打湿了黄莺飞舞的地方,
窗外的晴空里,细丝般的烟雾缭绕着碧空。
穿着单薄的衣服,刚刚感到春天的温暖,却又添了几分寒意,
天气阴晴不定,令人难以捉摸。
残留的花瓣在东西的路口缓缓飘落,
万物复苏,绿意浓郁,但芳香的时节却已悄然消逝。
我因循守旧,错过了赏花的最佳时机,
如今已是三月的最后一天。

注释:

  • 莺边:指黄莺栖息的地方。
  • 细雨流光湿:细雨滋润了春光,湿润了景色。
  • 燕外:窗外,指窗外飞燕的地方。
  • 晴丝:晴天的丝缕,形容天气晴好的状态。
  • 乍御:初次感受到,御指感受气候的变化。
  • 阴晴:指天气的变化。
  • 冉冉:缓缓地,形容花瓣飘落的姿态。
  • 万绿:万物复苏,绿意盎然。
  • 芳事:指花香、花事,象征春天的美好。
  • 因循:因循守旧,指未能及时把握机会。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岳瑞,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细腻。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春季,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清代社会对自然的热爱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岳瑞的《玉楼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与情感的词作,展现出春日的细腻与变化。诗中通过“莺边细雨”“燕外晴丝”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春日氛围。细雨与晴空交织,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润与变化无常。特别是“单衣乍御更添绵”,生动地描绘了在温暖与寒意之间的矛盾感,反映出人们在面对春天时的复杂心情。

“残红冉冉东西陌”,这一句用“冉冉”这个词,将花瓣飘落的轻柔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短暂与美丽的逝去。接着“万绿濛濛芳事歇”,则是对春天繁花似锦与渐渐消逝的感慨,诗人似乎在叹息,花期已过,留给人们的只有对美好景致的怀念。最后一句“因循误了赏花时,三月正当三十日”,则是对自己未能及时把握赏花时机的懊悔,反映出一种人生哲理: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令人惋惜。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变化,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莺边细雨流光湿”:描绘了春天雨润的景象,生动而细腻。
    • “燕外晴丝烟缕碧”:晴天的景色清晰而美好,给人以希望。
    • “单衣乍御更添绵”:春寒料峭,温暖与寒意交织。
    • “天气阴晴浑不测”:天气的变化使人感到不可捉摸。
    • “残红冉冉东西陌”:花瓣飘落,象征春天的短暂。
    • “万绿濛濛芳事歇”:绿意盎然,但春花已去,令人惋惜。
    • “因循误了赏花时”:反思自己未能及时把握春光。
    • “三月正当三十日”:明确时间,强调错过的遗憾。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晴丝烟缕”来比喻天气的柔和。
    • 拟人:花瓣的飘落给人以生命的感觉。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短暂的感慨,提醒人们及时把握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意象分析:

  • :象征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活力。
  • 细雨:代表春天的温润与变化。
  • 残红:象征着美丽的事物终将逝去。
  • 万绿: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互动学习:

  1. 诗中提到的“莺”指的是哪种鸟?

    • A. 燕子
    • B. 黄莺
    • C. 鹤
    • D. 燕鸥
      答案: B
  2. “三月正当三十日”意味着什么?

    • A. 春天已经过去
    • B. 三月的最后一天
    • C. 春天刚开始
    • D. 四月的第一天
      答案: B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比喻
    • B. 夸张、排比
    • C. 对比、反问
    • D. 引用、暗喻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夜喜雨》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天的细腻与变化,但着重于春夜的雨的滋润与生机,而李岳瑞的《玉楼春》则更加关注于春天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