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8:13:31

莺痴蝶瘦,兰啼蕙怨。

珍重蜀鹃声劝。

天涯日夜大江流,只量得、春愁一半。

桃花门巷,梨花庭院。

刻意伤春人倦。

画堂南畔又东风,但尽日、红帘不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二首 其一》
作者:蒋敦复 〔清代〕

莺痴蝶瘦,兰啼蕙怨。
珍重蜀鹃声劝。
天涯日夜大江流,只量得春愁一半。
桃花门巷,梨花庭院。
刻意伤春人倦。
画堂南畔又东风,但尽日红帘不卷。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黄莺痴迷,蝴蝶消瘦,兰花啼鸣,蕙草怨愁。
珍惜那蜀鹃的声音劝慰。
天涯海角,日夜奔流的大江,春愁只在于其一半。
桃花盛开的巷子,梨花飘落的庭院。
特意为了伤春而感到疲倦的人。
画堂的南侧又迎来东风,只是红帘始终不卷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莺痴蝶瘦:形容黄莺沉迷于春色,蝴蝶因春愁而消瘦。
  • 兰啼蕙怨:兰花啼鸣,蕙草怨愁,表达春天的哀愁。
  • 蜀鹃声:蜀地的杜鹃鸟,象征春天的声音。
  • 天涯日夜大江流:形容遥远的距离和时间的流逝。
  • 春愁:春天带来的愁绪。
  • 桃花门巷,梨花庭院:描绘春天的美景。
  • 画堂南畔又东风:画厅南侧又迎来了东风,暗示春天的气息。

典故解析:

  • 蜀鹃:杜鹃鸟,古诗中常用作春天的象征。
  • 桃花、梨花: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美丽和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敦复(公元1795年-1863年),字树人,号荫斋,清代诗人,擅长词曲,对传统文学有深入研究。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和个人情感的挣扎。

诗歌鉴赏:

《鹊桥仙二首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愁苦。开头部分描绘了莺鸟和蝴蝶,生动地传达了春天的气息,但这种美却因“痴”和“瘦”而显得有些哀伤。诗人用“兰啼蕙怨”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春天的愁绪。接着提到的蜀鹃声,既是对春音的珍重,也是对人心情的抚慰,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感受。

“天涯日夜大江流”一句,表现了时光的流逝与距离的遥远,春愁似乎在这无尽的流逝中被放大。桃花和梨花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繁华,但“刻意伤春人倦”却暗示了诗人因春天的美丽而感到的疲惫和无奈。最后一句“但尽日红帘不卷”,则巧妙地以红帘的闭合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法触及的现实,留下了深深的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莺痴蝶瘦:黄莺因春而痴迷,蝴蝶因春愁而消瘦,营造了生动的春景。
  • 兰啼蕙怨:兰花的啼鸣和蕙草的怨愁,传达出春天的哀愁。
  • 珍重蜀鹃声劝:对春天杜鹃声的珍惜,似乎在劝慰自己。
  • 天涯日夜大江流:表现时光的流逝与距离的遥远,春愁在此更显沉重。
  • 桃花门巷,梨花庭院:描绘春天的美丽场景,同时也暗示春愁的来源。
  • 刻意伤春人倦:因伤春而感到疲倦,反映内心的挣扎。
  • 画堂南畔又东风:春风再起,但红帘依旧不卷,象征着人们的无奈与隔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莺痴”“蝶瘦”比喻春天带来的情感。
  • 拟人:兰花与蕙草的啼鸣与怨愁,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桃花门巷,梨花庭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与对现实孤独的哀伤,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具有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生命力与活力。
  • :代表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兰、蕙:象征高洁与优雅,同时也传达了哀愁。
  • 蜀鹃:代表春天的声音,寄托着对美好的向往。
  • 桃花、梨花:象征春天的繁华与美丽,亦隐含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莺痴蝶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哀愁
    C. 期待

  2. 诗中的“蜀鹃声”象征着什么?
    A. 哀伤
    B. 春天的美好
    C. 孤独

  3. “但尽日红帘不卷”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A. 光明
    B. 无奈与惆怅
    C. 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诗词对比:

  • 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同样表达对爱情与人生的无奈与哀伤;而李清照的《如梦令》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春天的美丽与个人情感的纠缠。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风格与情境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蒋敦复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