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渡永嘉江夜入楠溪》
时间: 2025-01-14 16:26: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渡永嘉江夜入楠溪 朱彝尊 〔清代〕
落日下崦嵫,飞雨自崇墉。 驾言出北郭,泛舟横东江。 近岫既凌缅,遥岑亦濛笼。 葱青水竹交,乃有樵径通。 潜虬寒载蛰,海鸥夕来双。 顾望云叶开,张星昏已中。 荒冈响哀狖,枉渚遵轻鸿。 故乡日以远,川路靡克终。 寄言薜萝客,岁宴期来同。
白话文翻译:
夕阳沉落在崦嵫山后,暴雨从高墙般的云层中倾泻而下。 我驾车离开北城,泛舟横渡东江。 近处的山峰高耸入云,远处的山峦朦胧笼罩。 青翠的水竹交错,有一条樵夫的小径相通。 潜伏的龙蛇在寒冷中蛰伏,海鸥在黄昏时分成双成对地飞来。 回头望去,云层散开,星辰在昏暗中闪烁。 荒凉的山冈上回荡着哀鸣的猿猴,弯曲的水边轻鸿飞过。 故乡越来越远,水路无法走到尽头。 寄语那些隐居的朋友,期待在岁末的宴会上相聚。
注释:
- 崦嵫:山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 崇墉:高墙,这里指高耸的云层。
- 驾言:驾车。
- 岫:山峰。
- 凌缅:高远。
- 濛笼:朦胧。
- 葱青:青翠。
- 潜虬:潜伏的龙蛇。
- 载蛰:蛰伏。
- 张星:星辰。
- 哀狖:哀鸣的猿猴。
- 枉渚:弯曲的水边。
- 靡克:无法。
- 薜萝客:隐居的人。
- 岁宴:岁末的宴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雨夜渡江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夜渡江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落日下崦嵫,飞雨自崇墉”描绘了暴雨倾泻的壮观景象,而“近岫既凌缅,遥岑亦濛笼”则展现了山峦的朦胧美。诗中的“潜虬寒载蛰,海鸥夕来双”和“荒冈响哀狖,枉渚遵轻鸿”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的感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下崦嵫,飞雨自崇墉”:描绘了夕阳沉落和暴雨倾泻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壮阔的氛围。
- “驾言出北郭,泛舟横东江”:诗人驾车离开北城,泛舟横渡东江,开始了他的旅程。
- “近岫既凌缅,遥岑亦濛笼”:近处的山峰高耸入云,远处的山峦朦胧笼罩,展现了山水的朦胧美。
- “葱青水竹交,乃有樵径通”:青翠的水竹交错,有一条樵夫的小径相通,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潜虬寒载蛰,海鸥夕来双”:潜伏的龙蛇在寒冷中蛰伏,海鸥在黄昏时分成双成对地飞来,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 “顾望云叶开,张星昏已中”:回头望去,云层散开,星辰在昏暗中闪烁,描绘了夜空的美丽。
- “荒冈响哀狖,枉渚遵轻鸿”:荒凉的山冈上回荡着哀鸣的猿猴,弯曲的水边轻鸿飞过,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 “故乡日以远,川路靡克终”:故乡越来越远,水路无法走到尽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寄言薜萝客,岁宴期来同”:寄语那些隐居的朋友,期待在岁末的宴会上相聚,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雨自崇墉”中的“崇墉”比喻高耸的云层。
- 拟人:如“潜虬寒载蛰”中的“载蛰”赋予了龙蛇以人的行为。
- 对仗:如“近岫既凌缅,遥岑亦濛笼”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雨夜渡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落日、飞雨:描绘了暴雨倾泻的壮观景象。
- 近岫、遥岑:展现了山峦的朦胧美。
- 葱青水竹: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潜虬、海鸥: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 荒冈、哀狖: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落日下崦嵫”中的“崦嵫”是指什么? A. 山名 B. 水名 C. 地名 D. 人名
-
诗中“潜虬寒载蛰”中的“载蛰”是什么意思? A. 蛰伏 B. 飞翔 C. 游动 D. 沉睡
-
诗中“寄言薜萝客”中的“薜萝客”是指什么人? A. 隐居的人 B. 官员 C. 商人 D. 农民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朱彝尊《雨渡永嘉江夜入楠溪》: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朱彝尊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朱彝尊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