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春日偶成》

时间: 2025-01-04 10:39:12

深院莺啼春昼悄。

半生心事伤怀抱。

年年芳树又舒荣,何事韶华空自老。

重帘外,游蜂绕。

落花满地无人扫。

残红片片逐东风,愁里那知春色好。

意思解释

诗词原文展示

鹧鸪天 春日偶成
作者:邓繁桢 〔清代〕

深院莺啼春昼悄。
半生心事伤怀抱。
年年芳树又舒荣,
何事韶华空自老。
重帘外,游蜂绕。
落花满地无人扫。
残红片片逐东风,
愁里那知春色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午后,在幽静的院子里,黄莺在轻声啼鸣,令人感到宁静而又伤感。诗人心中藏有半生的忧愁,难以释怀。每年繁花似锦,然而韶华却无情地流逝,让人倍感惋惜。窗外的游蜂在花间飞舞,落花满地无人去打理。残红片片随东风飘散,愁苦之中又怎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呢?

注释

  • 莺啼:黄莺的鸣叫声。
  • 春昼悄:春日的午后静谧无声。
  • 芳树:指繁花似锦的树木。
  • 韶华:指美好的时光。
  • 重帘:厚重的帘子,表示隔绝外界的事物。
  • 游蜂:在花间飞舞的蜜蜂。
  • 残红:指残留的花瓣。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繁桢,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反映出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的复杂心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日,可能是诗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感悟后,表达对春天的感慨与人生无常之感。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诗人却因心事重重而感到忧伤。

诗歌鉴赏

邓繁桢的《鹧鸪天 春日偶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无奈。诗的开头,以“深院莺啼春昼悄”引入,描绘出一个静谧的春日午后,黄莺的啼鸣为这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生机。但随之而来的是诗人内心的忧愁:“半生心事伤怀抱”,此句点明了诗人对往昔的思索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在“年年芳树又舒荣,何事韶华空自老”中,诗人通过树木的繁荣与自己的衰老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对生命无常的无奈感。接下来的“重帘外,游蜂绕”则转向自然的细节,游蜂在花间穿梭,虽然生机盎然,却也反衬了内心的孤寂。

“落花满地无人扫,残红片片逐东风”则是对春日美景的无情流逝的写照,落花的景象让人感到凄凉,仿佛春天的美好也在一瞬间消逝。最后一句“愁里那知春色好”,更是将诗人的心情推向高潮,表达了在忧愁与人生困境中,难以体会春天的美妙。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又复杂,既有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哀叹,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感受与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深院莺啼春昼悄:在宁静的院子里,黄莺的鸣叫声打破了春日的寂静。
  2. 半生心事伤怀抱:诗人心中积压了半生的忧愁,难以释怀。
  3. 年年芳树又舒荣:每年春天,花树都在盛开,生命依旧。
  4. 何事韶华空自老:然而时光飞逝,令人感到惋惜与无奈。
  5. 重帘外,游蜂绕:窗外蜜蜂在花间飞舞,象征春天的生机。
  6. 落花满地无人扫:落花遍地,却无人去打理,暗含对美好事物的遗憾。
  7. 残红片片逐东风:残存的花瓣随风飘散,象征春天的逝去。
  8. 愁里那知春色好:在愁苦中,难以感受春天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色与心境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反差。
  • 拟人:游蜂和落花被赋予了生命,让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生的短暂,传达了深沉的忧愁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生命力与希望。
  • 芳树:代表美好与繁荣。
  • 落花: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游蜂:生机与活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深院莺啼春昼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宁静
    B. 忧伤
    C. 喜悦

  2. “年年芳树又舒荣”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生命的循环
    B. 对春天的赞美
    C. 对时间的感慨

  3. 诗中“愁里那知春色好”意味着什么?
    A. 忽视春天
    B. 享受春天
    C. 感受不到春天的美好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春天与人生的感慨。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春天的美丽与国家的动荡。

诗词对比

  • 邓繁桢 vs. 李清照:邓的诗多表现个人情感,而李则常结合历史背景,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 杜甫 vs. 王维:杜甫的作品常带有沉重的历史感,而王维则多表现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