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正仲遗蛤蜊
梅尧臣 〔宋代〕
紫缘常为海错珍,
吴乡传入楚乡新。
樽前已夺蟹螫味,
当日莼羹枉对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吴地的美味蛤蜊,常常被视作海中的珍品,如今却传入了楚地,成为新的美食。在酒樽前,蛤蜊的味道已经取代了蟹的鲜美,而往日的莼羹如今却显得徒劳无功,对着人们也显得无趣。
注释:
- 紫缘:指紫色的海蛤蜊,寓意珍贵。
- 海错:海中的奇珍异宝。
- 吴乡:指吴地,即今江苏一带,以美食著称。
- 楚乡:指楚地,即今湖北一带。
- 樽前:酒樽之前,指饮酒时的场景。
- 蟹螫味:蟹的鲜味,这里指代海鲜的美味。
- 莼羹:莼菜做成的羹汤,古时美食,但在此诗中显得无关紧要。
典故解析:
- 莼羹:出自《诗经·小雅》,莼菜在古代被认为是美食,常与蛤蜊相提并论。
- 诗中提到的吴地与楚地的饮食文化对比,展现了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平易见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游历吴地、楚地时,反映了他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地域文化的观察。诗中提到的蛤蜊象征着地方特产的珍贵。
诗歌鉴赏:
《吴正仲遗蛤蜊》是一首体现地域饮食文化的诗作,梅尧臣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吴地的蛤蜊与楚地的饮食文化进行了鲜明对比。诗的开头便以“紫缘常为海错珍”引出蛤蜊的珍贵,紫色的缘带象征着美味和奢华,令人向往。接着,诗人提到蛤蜊传入楚地,反映了美味跨越地域的流动。
在情感上,诗中流露出一种对美食的怀念与思考,尤其是“樽前已夺蟹螫味”一句,深刻表达了对味道变化的感慨。蟹味的消失,象征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最后一句“当日莼羹枉对人”则更添一层失落,莼羹的味道虽然曾经美好,但在新美食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似乎也暗示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变化的感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缘常为海错珍:紫色的蛤蜊常常被视作海中的珍品。
- 吴乡传入楚乡新:吴地的美味蛤蜊现在传入了楚地,成为新的美食。
- 樽前已夺蟹螫味:在酒樽前,蛤蜊的味道已经取代了蟹的鲜美。
- 当日莼羹枉对人:往日的莼菜羹如今显得无聊,与人们的谈话毫无关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吴地与楚地美食的对比,突显蛤蜊的珍贵与蟹的相对平淡。
- 拟人:将莼羹描绘成“枉对人”,赋予其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饮食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地域美食的珍视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对比,展现了人们在饮食选择上的变化,以及对美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蛤蜊:象征珍贵的美味,代表吴地的文化。
- 蟹:作为常见海鲜,象征普通的美味。
- 莼羹:旧时美食的象征,表达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吴正仲遗蛤蜊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梅尧臣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莼羹”象征什么? A. 新美食
B. 旧时的美好
C. 普通的食物
D. 海中的珍品 -
“紫缘常为海错珍”中的“紫缘”指的是? A. 蟹
B. 蛤蜊
C. 莼菜
D. 酒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庐山谣》王维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吴正仲遗蛤蜊》均涉及自然与地域文化,王维的诗表达了对山水的赞美,而梅尧臣则通过食物反映地域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梅尧臣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