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潭精舍偶成》
时间: 2025-01-17 10:35: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茅屋三间一雹云,此窝真足养吾神。不知逐鹿断蛇手,但见落花啼鸟春。石几梅瓶添水活,地炉茶鼎煮泉新。古今天地何穷尽,愧我其间作散人。
白话文翻译
在三间茅草屋下,云层像一块块落下的雹子,这个地方真是能养活我的精神。我不知道追逐鹿群的猎手是否已经断了与蛇的联系,但我只看到春天的落花和啼鸣的鸟儿。石桌上梅瓶里添水,土炉和茶鼎正在煮着新鲜的泉水。古今天地何其广大,我却在这里感到惭愧,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散人。
注释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通常指简陋的住所。
- 雹云:形容云层的阴沉,给人一种压迫感。
- 逐鹿:追捕鹿,常用来比喻追求某种目标或理想。
- 落花啼鸟春:春天的景象,落花和鸟鸣象征着生机与美好。
- 石几:石制的桌子。
- 梅瓶:装梅花的瓶子,象征高雅。
- 地炉茶鼎:用土做的炉子和煮茶用的鼎,描绘出一种朴素的生活。
- 散人:意指无所事事的人,表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逢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凤潭精舍偶成》写于诗人隐居的生活中,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争的超脱。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境,展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认同。
诗歌鉴赏
《凤潭精舍偶成》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感受的融合,表达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茅屋三间一雹云”,开篇即以朴素的茅屋和阴沉的云层描绘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孤寂的环境,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接下来的“此窝真足养吾神”,体现了诗人对这个隐居之地的珍视,认为这里足以滋养他的精神。在“不知逐鹿断蛇手”中,诗人借用逐鹿的意象,暗指外界的追逐与欲望,而他则选择避世,体现出一种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紧接着的“但见落花啼鸟春”,则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后半部分的“石几梅瓶添水活,地炉茶鼎煮泉新”,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满足。最后一句“古今天地何穷尽,愧我其间作散人”,则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对比古今的广阔与个人的渺小,表达出一份淡淡的惆怅与自省。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寄托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宋代隐逸文化的深厚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茅屋三间一雹云:描述简陋的居所和阴云密布的天气,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郁的氛围。
- 此窝真足养吾神:表达对居所的珍视,认为这里能滋养他的精神。
- 不知逐鹿断蛇手:暗示外界的纷争与追逐,表现出诗人对世俗利益的漠视。
- 但见落花啼鸟春: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象征生机与希望。
- 石几梅瓶添水活: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 地炉茶鼎煮泉新:描绘自然茶饮的场景,传达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古今天地何穷尽:反思古今的广阔,表现出诗人的思索与自省。
- 愧我其间作散人: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惭愧,强调一种淡泊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茅屋”象征隐逸与清贫。
- 对仗:句式的对称如“石几梅瓶”与“地炉茶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啼鸟春”,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争的超然,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简朴与隐逸。
- 落花:象征生命的流逝与美好。
- 啼鸟: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石几梅瓶:代表高雅与自然的融合。
- 泉水:象征纯净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茅屋三间”指的是: A. 三间豪宅
B. 三间简陋的房屋
C. 三间商铺
D. 三间书房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追求权力
B. 渴望财富
C. 向往隐逸
D. 拒绝一切 -
“不知逐鹿断蛇手”意指: A. 不追求世俗名利
B. 追逐猎物的乐趣
C. 生活在危险之中
D. 不愿与人交往
答案: 1.B, 2.C,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隐居生活的乐趣,但更加突出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鹿柴》:与方逢振的诗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