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恼杀行人》
时间: 2025-01-19 20:10: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恼杀行人,东风里为谁啼血。正青春未老,流莺方歇。蝴蝶枕前颠倒梦,杏花枝上朦胧月。问天涯何事苦关情,思离别。声一唤,肠千结。闽岭外,江南陌。正是堤杨柳,翠条堪折。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
白话文翻译
在东风中,行人为何而悲痛欲绝,啼哭至血。正值青春年华,流莺刚刚停止歌唱。蝴蝶在枕前做着颠倒的梦,杏花枝上挂着朦胧的月光。问天涯,为何如此深情苦恋,思念离别。一声呼唤,心中千结。在闽岭之外,江南的小路上。正是堤岸上杨柳翠绿,枝条可折。整天叮咛千百遍,只反复说一句话。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伤情至极。
注释
- 恼杀行人:使行人极度烦恼。
- 啼血:形容极度悲痛。
- 流莺:指歌声婉转的黄莺。
- 颠倒梦:指梦境混乱,不真实。
- 朦胧月:指月光模糊不清。
- 肠千结:形容心中极度纠结。
- 闽岭外:指福建的山岭之外。
- 江南陌:指江南的小路。
- 堤杨柳:指堤岸上的杨柳。
- 翠条堪折:指杨柳的翠绿枝条可以折取。
- 镇日:整天。
- 不如归去:指不如回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康与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离愁别绪,情感深沉。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感慨离别之苦而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离别的痛苦。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恼杀行人》以东风、流莺、蝴蝶、杏花等自然意象,构建了一幅春日离愁的图景。诗中“恼杀行人”一句,直接表达了行人的极度烦恼和悲痛,而“啼血”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深度。诗中的“蝴蝶枕前颠倒梦”和“杏花枝上朦胧月”,通过梦境和月光的朦胧,增强了诗歌的梦幻感和离愁别绪。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声一唤,肠千结”和“镇日叮咛千百遍”,表达了行人内心的纠结和反复的思乡之情。最后,“不如归去不如归”的反复吟唱,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表达了行人内心的无奈和伤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恼杀行人,东风里为谁啼血:行人为何在东风中极度烦恼,啼哭至血。
- 正青春未老,流莺方歇:正值青春年华,流莺刚刚停止歌唱。
- 蝴蝶枕前颠倒梦,杏花枝上朦胧月:蝴蝶在枕前做着颠倒的梦,杏花枝上挂着朦胧的月光。
- 问天涯何事苦关情,思离别:问天涯,为何如此深情苦恋,思念离别。
- 声一唤,肠千结:一声呼唤,心中千结。
- 闽岭外,江南陌:在闽岭之外,江南的小路上。
- 正是堤杨柳,翠条堪折:正是堤岸上杨柳翠绿,枝条可折。
- 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整天叮咛千百遍,只反复说一句话。
- 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伤情至极。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东风里为谁啼血”,将东风拟人化,表达了行人的悲痛。
- 比喻:如“肠千结”,比喻心中极度纠结。
- 反复:如“不如归去不如归”,反复吟唱,增强了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行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也暗示了行人的烦恼。
- 流莺:象征春天的歌声,也暗示了行人的孤独。
- 蝴蝶:象征梦境的混乱,也暗示了行人的迷茫。
- 杏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也暗示了行人的思念。
- 杨柳:象征离别的情感,也暗示了行人的思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啼血”形容的是: A. 极度悲痛 B. 极度快乐 C. 极度愤怒 D. 极度惊讶
-
诗中“蝴蝶枕前颠倒梦”暗示了: A. 梦境的真实 B. 梦境的混乱 C. 梦境的美好 D. 梦境的恐怖
-
诗中“不如归去不如归”表达了: A. 行人的决心 B. 行人的犹豫 C. 行人的无奈 D. 行人的喜悦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
- 王维《相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康与之的这首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
- 与王维的《相思》相比,康与之的这首诗更加强调离别的痛苦,而王维的诗则更多体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温柔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康与之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词的详细解读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