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离垢庵听泉
僧房秋寂寂,窗外响流泉。
凉意侵孤枕,寒声警独眠。
听来无昼夜,修到即神仙。
我欲留长住,尘襟愧未湔。
白话文翻译:
在僧人的房间里,秋天显得寂静无声,窗外传来潺潺的流水声。凉意侵袭着孤独的枕头,寒冷的泉声在警醒着我的独自睡眠。泉水的声音听来没有昼夜之分,修行到此便能成仙。我想在这里长久停留,却因浑身的尘埃而羞愧未能洗净。
注释:
- 僧房:僧人的居所。
- 秋寂寂:秋天的宁静。
- 流泉:流动的泉水。
- 凉意:凉爽的感觉。
- 孤枕:独自的枕头,暗示孤独。
- 寒声:泉水的寒冷声音。
- 警:警醒,提醒。
- 无昼夜:无分昼夜,时光流逝的感觉。
- 修到即神仙:修行到达一定境界便可成仙。
- 尘襟:身上的尘埃,象征世俗的烦扰。
- 愧未湔:羞愧未能洗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元照(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山水、禅宗、隐逸为主题,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修行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作者在离垢庵(一个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地方)静心倾听泉水的声音,体现了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宿离垢庵听泉》是一首极具禅意的诗作,通过描绘秋天的僧房和窗外流泉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尘世的反思。诗的开头用“僧房秋寂寂”描绘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给人以深远的思考空间;“窗外响流泉”则将自然景观引入,泉水的流淌声宛如一曲无声的乐章,渗透到诗人的心灵深处。
接着,诗人通过“凉意侵孤枕,寒声警独眠”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感受,凉意和寒声不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心境的反映。诗人似乎在这种孤独中感受到了一种警醒,暗示着修行的孤独与艰辛。接下来的“听来无昼夜”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修行的无尽,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修行的机会。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留在此地的渴望,同时流露出对自身尚未洗净尘埃的懊恼,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丰富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修行的理解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出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优美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僧房秋寂寂:描绘僧人居室的宁静秋景,暗示内心的宁静。
- 窗外响流泉:窗外流泉声,带来自然的韵律,象征着生命的流动。
- 凉意侵孤枕:凉意袭来,突出孤独的感受,强调了修行的孤独性。
- 寒声警独眠:泉水的寒声像是警钟,提醒着诗人要保持清醒。
- 听来无昼夜:泉水声无眠,时间的流逝模糊了昼夜的界限。
- 修到即神仙:修行至此可成仙,表达了对修行成果的渴望。
- 我欲留长住:表达了诗人希望长久留在此地的愿望。
- 尘襟愧未湔:对自身未能洗净尘埃的懊悔,反映了对世俗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的声音比作警醒,展现其重要性。
- 拟人:泉水的声音被赋予了警醒人的能力,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对仗:“无昼夜”与“即神仙”的对照,形成了意境的升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修行”与“世俗”的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修行的渴望,以及对世俗烦扰的无奈与羞愧,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僧房:象征清净、孤独的修行生活。
- 流泉: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无尽。
- 凉意:象征内心的清净与孤独感。
- 寒声:象征警醒与反思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A. 热闹的城市
B. 寂静的僧房 -
诗人为什么感到羞愧? A. 因为他没有洗净尘埃
B. 因为他没有修行 -
诗中提到的“流泉”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世俗的繁忙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by 李白
- 《山中问答》by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宿离垢庵听泉》:两首诗都表现了孤独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静夜思》侧重于对乡愁的表达,而《宿离垢庵听泉》则更强调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禅宗与诗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丁元照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清代文人的修行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