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希大慧无,近笑孤峰絮。多少初地人,争问末后句。
白话文翻译:
远处期盼着大智慧,却发现近旁的孤峰上只有飘荡的絮。多少初学的人,都在争相询问最后的句子。
注释:
- 远希:远远地希望,期待。
- 大慧:指高深的智慧,通常指佛教中的觉悟。
- 孤峰:指孤独的山峰,象征着孤独和独立。
- 絮:指柳絮或其他轻柔的东西,形容无实质的东西。
- 初地人:指刚入门的修行者或学习者,突出他们的稚嫩和求知欲。
- 末后句:指最终的道理或真理,通常是指深奥的哲理或智慧。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佛教的思想,特别是对智慧的探求。诗中“远希大慧”体现了对高深智慧的向往,而“初地人”则暗示修行者在追求智慧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迷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曾任官职,晚年隐居。其诗风清新隽永,擅长描写自然景色,思想深邃,尤其在佛教诗歌创作上有独特贡献。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对人生和智慧的思考愈加深入,反映出对于佛教哲理的探索和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智慧的渴望与追寻,以及对初学者困惑的同情。开头的“远希大慧无”道出了追求智慧的艰难,仿佛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易获得,甚至是遥不可及。而“近笑孤峰絮”则通过描绘孤独的山峰与轻飘的絮,揭示了外在的风景与内心的孤独之间的对比。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在探求智慧的道路上,往往会被表面的繁华与虚无所迷惑,因而“争问末后句”的行为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急切,也反映了对真理的渴望。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表现出一种哲思,探讨了人对智慧的向往与求索,以及其中的艰辛与孤独。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无奈与坚持,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希大慧无:表达了对智慧的渴望,暗示获取智慧的困难。
- 近笑孤峰絮:描绘了近处的孤独与轻虚,体现外在世界的无常。
- 多少初地人:指刚开始学习的人,强调他们的稚嫩与对真理的渴求。
- 争问末后句:表现出对最终真理的急切追求,但又显得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峰与初学者的境况相提并论,展示孤独感。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孤峰象征修行的孤独与艰难,絮象征虚无与无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对智慧的追求,展现了人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孤独与困惑,表达了对初学者的深切同情与理解,揭示了智慧的获得并非易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慧:象征高深的智慧,佛教中的觉悟。
- 孤峰:象征孤独与独立,探讨修行的艰辛。
- 絮:象征虚无与无实,反映外在世界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远希大慧无”中的“大慧”指什么?
- A. 高深的智慧
- B. 一座高山
- C. 一种植物
-
诗中提到的“初地人”是指什么?
- A. 老练的修行者
- B. 刚入门的修行者
- C. 退隐的隐士
-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的是?
- A. 自然景色
- B. 对智慧的追求
- C. 人生的无常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寻隐者不遇》 - 贾岛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刘克庄的这首诗相比,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同样表达了对智慧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加注重于人际关系的失落感。两首诗都展示了孤独与求索的主题,但刘克庄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