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尧违天孽赖询谟,顿免洪波浸碧虚。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
白话文翻译:
尧帝违背了天意,但依赖于询问贤者的谏言,立刻就免除了洪水的灾害,洗净了碧空。大海中的生灵都仰赖伯禹,理应随波逐浪化作鱼类。
注释:
- 尧:古代传说中的明君,代表贤明的统治者。
- 违天孽:指违背天意的罪过。
- 询谟:询问圣贤的谏言。
- 顿免:立刻免去。
- 洪波:指洪水。
- 浸碧虚:浸泡天空,形容洪水泛滥。
- 海内生灵:海内的生物。
- 微:微小,形容生灵的渺小。
- 伯禹:指大禹,古代治水的英雄。
- 化为鱼:指随波逐流,象征适应环境。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尧”和“伯禹”,均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尧是古代的明君,因其智慧和德行而受到后世崇敬;而大禹则因治水有功,被誉为千古流传的英雄。诗中通过他们的事迹,体现了对治国理政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风格上往往融合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频发之时,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反思当时的政治与自然环境,寄托了对明君治世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三代门。夏禹》以尧与大禹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治水英雄的崇敬与对自然灾害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提到尧违天孽,表明了历史上因天灾而生的政治动荡,强调了贤者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大禹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定、民众幸福的渴望。诗中“顿免洪波浸碧虚”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灾害的威胁与对治水的期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深刻,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盼。诗人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传达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社会、自然的关怀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尧违天孽赖询谟:尧帝因违背天意而面临灾难,依赖贤者的谏言来改变局势。
- 顿免洪波浸碧虚:立刻解除洪水对天空的侵袭,恢复了宁静的天空。
- 海内生灵微伯禹:海洋中的生物依赖于大禹的治理,体现出他的重要性。
- 尽应随浪化为鱼:象征着一切生灵都应顺应自然,生活在水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灵比作鱼,象征其自由与适应。
- 对仗:前后句结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大禹象征着治水英雄,代表着理想的治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贤者的尊重与对自然灾害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治国理政的追求与希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洪波:象征自然灾害的威胁,代表着不安定的因素。
- 碧虚:象征着理想的平和状态,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鱼:象征自由与适应,表现出对自然的顺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尧是以什么著称的? A. 明君
B. 战士
C. 哲学家
D. 商人 -
“顿免洪波浸碧虚”中的“洪波”指的是? A. 风波
B. 洪水
C. 海浪
D. 霜雪 -
诗中“海内生灵微伯禹”暗示了什么? A. 大禹治水的重要性
B. 诗人对大海的敬畏
C. 生灵的渺小
D. 对自然的无奈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大禹治水》:反映大禹治水的故事。
-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展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关注自然与情感的交融,但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方式与《三代门》有所不同。
- 《登高》(杜甫):同样反映历史变迁与自然灾害,但更侧重于个人命运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