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门。再吟》

时间: 2025-01-06 05:15:49

曲突徙薪不谓贤,焦头烂额飨盘筵。

时人多是轻先见,不独田家国亦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突徙薪不谓贤,焦头烂额飨盘筵。
时人多是轻先见,不独田家国亦然。

白话文翻译:

将烟囱改到远离火源的地方并不算聪明,最后却弄得满头焦烂,却仍在宴席上享受美食。
当今的人们多是轻视前人的教训,不仅田家如此,国家也是一样。

注释:

  • 曲突徙薪:原意是把烟囱弯曲移到远离火源的地方,形容人为地避免危险,指的是小心谨慎的处事态度。
  • 焦头烂额:形容头部被火烧得焦黑,形象地表示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或痛苦。
  • 飨盘筵:指美食宴席,表示人在享受宴席而忽视了潜在的危险。
  • 轻先见:轻视前人的教训或经验,表示对历史教训的忽视。

典故解析:

“曲突徙薪”出自《左传》,意在告诫人们应当防范未然,重视前人的教训。诗中提到的“田家国”则暗示了农民和国家治理的关系,强调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哲理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该诗写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分裂,诗人通过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提醒人们重视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曲突徙薪”的典故为引,开篇即指出了人们在面对危险时的盲目与无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人通过“焦头烂额”的生动形象,揭示了那些不愿意听取前人教训的人所遭遇的痛苦与代价。后两句则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的普遍现象,强调不仅在田间劳作的人们轻视先见之明,连国家的治理也是如此。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批判力度,令人深思。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警示人们在发展与进步中不应忽视历史的教训,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曲突徙薪不谓贤”:在危险面前采取不明智的举动,并不能称之为聪明。
    • “焦头烂额飨盘筵”:即使遭遇损失,仍旧沉迷于享乐,说明人的麻木与矛盾。
    • “时人多是轻先见”:当代的人们往往轻视历史经验,缺乏警觉。
    • “不独田家国亦然”:不仅是农民,连国家治理者也同样如此,反映出社会的普遍问题。
  •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焦头烂额”来形象化地表达遭受损失的痛苦。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讽:通过对“贤”的质疑,批判了那些不明智的选择。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人们忽视历史教训的批判,强调了从过去中学习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生活和治理中应当理智地吸取经验教训。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曲突:象征智慧的选择。
    • 焦头烂额:象征因无视教训而遭受的痛苦。
    • 飨盘筵:象征享乐与麻木的生活态度。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具有警示和教育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曲突徙薪”的意图是什么?

    • A. 享乐
    • B. 预防危险
    • C. 轻视经验
    • D. 追求聪明
  2. 诗中用来形容痛苦的词是?

    • A. 轻先见
    • B. 焦头烂额
    • C. 盘筵
    • D. 田家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反映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周昙的《春秋战国门》与白居易的《新乐府》:两者都关注社会现象,但周昙侧重于历史教训的反思,而白居易则更注重民生疾苦的直接描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的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