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丹示道流》
时间: 2025-01-17 09:52: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烧丹示道流
陆游 〔宋代〕
昔烧大药青牛谷,
磊落玉床收箭镞。
扶桑朝暾谨火候,
仙掌秋露勤沐浴。
带间小瓢鬼神卫,
异气如虹夜穿屋。
点成黄金弃山海,
挥手人间一裘足。
明年服丹径仙去,
洞庭月冷吹横玉。
相逢只恐惊倒君,
毛发毵毵垂地绿。
白话文翻译:
以前在青牛谷中炼制大药,
玉床上整齐地收拾着箭镞。
在扶桑山的朝阳下小心掌握火候,
在秋露中勤奋地进行沐浴。
小瓢带着鬼神来守护,
异香如彩虹般穿透夜晚的屋子。
点成的黄金抛弃山海,
挥手之间人间的衣裳已足够。
明年服下丹药便能直上仙界,
洞庭湖的月色冷冷地照射着横空的玉。
相逢时只怕会让你惊恐,
我满头白发垂地如绿草。
注释:
- 烧丹:炼制药物,尤其是道教中的丹药。
- 青牛谷:传说中道教炼丹的地方。
- 玉床:指炼丹的地方,寓意清净、高贵。
-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地,象征光明。
- 秋露:指秋天的露水,象征洁净。
- 鬼神:神灵的守护者。
- 异气:指炼丹时散发的奇异气息。
- 黄金:比喻炼成的丹药,象征长生不老。
- 洞庭月:指洞庭湖的明月,象征清冷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爱国者。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作品涵盖了诗、文、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尤其以诗词最为人称道。他的诗风豪放、清新,关注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烧丹示道流》是陆游在晚年时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他对于道教修炼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人生哲学的思考。陆游在经历了战乱和个人的辛酸后,寄情于道教的修炼,渴望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歌鉴赏:
《烧丹示道流》是一首富有哲理和道教思想的诗。全诗以炼丹为主题,描绘了一个追求长生、不朽的理想世界。开头两句描绘了炼丹的场景,青牛谷的炼药之地,搭配“玉床”来衬托其清高与神秘。接下来的“扶桑朝暾谨火候”则显示了炼丹时需要的细致和小心,表明了炼丹者的专注与虔诚。整首诗在意象上巧妙地结合了自然与神秘,展现了道教养生的理念。
在后面的描述中,异气如虹、夜穿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仿佛身处于一个仙境之中。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相逢的忧虑,“明年服丹径仙去”体现了对长生的向往,而“相逢只恐惊倒君”则反映了对世俗的无奈与思考。
陆游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道教修炼的赞美,也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既有追求,又有沉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烧大药青牛谷:回忆过去在青牛谷炼制大药,暗示对长生之道的追求。
- 磊落玉床收箭镞:整齐有序,象征着炼丹的认真与专注。
- 扶桑朝暾谨火候:在光明的晨光中,细心掌握火候,显示炼丹的讲究。
- 仙掌秋露勤沐浴:在秋天的露水中洗浴,象征着清净与纯粹。
- 带间小瓢鬼神卫:小瓢守护着炼丹的安全,体现出神秘的力量。
- 异气如虹夜穿屋:奇异的气息如彩虹般穿透夜晚,营造出超现实的境界。
- 点成黄金弃山海:炼成的丹药如黄金般珍贵,超脱于世俗的山海。
- 挥手人间一裘足:轻松挥手间,已足够应付人间的需求。
- 明年服丹径仙去:期待明年能服下丹药,直达仙界。
- 洞庭月冷吹横玉:在洞庭湖的冷月下,象征着宁静与超脱。
- 相逢只恐惊倒君:担心相逢时会吓到朋友,反映出对人世的无奈。
- 毛发毵毵垂地绿:头发如草般垂落,象征着长生与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炼丹比作“烧药”,将丹药比作“黄金”,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将“鬼神”描述为守护者,增添神秘感。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方面运用得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长生与超脱,反映出陆游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道教修炼的向往。诗中通过炼丹的过程展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以及对人世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牛谷:象征着道教修炼的神秘场所。
- 玉床:寓意清净与高贵,代表纯粹的修炼环境。
- 扶桑:代表光明与希望,象征着追求的目标。
- 异气:象征着炼丹过程中产生的奇异气息,体现出修行的独特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烧丹示道流》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陆游
c) 李白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青牛谷”代表什么? a) 一座山
b) 道教炼丹的地方
c) 一条河流
d) 一座城市 -
诗中“扶桑朝暾谨火候”是什么意思? a) 小心地掌握火候
b) 享受阳光
c) 晚上的月光
d) 早晨的露水
答案:
- b) 陆游
- b) 道教炼丹的地方
- a) 小心地掌握火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陆游的《烧丹示道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追求,但陆游更倾向于道教修炼的理想,而陶渊明则更关注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诗文集》
- 《道教文化概论》